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心得】20161217 G0V「公民科學黑客松」參與心得分享(李苡宣) (直播錄影)


這是水土保持局技術研究發展小組2016/12/27 Seminar安排的短講。
明年開始想鼓勵同仁加入短講的行列,用8分鐘左右的時間,分享自己近期的成果。

這次的短講,係由技研小組的李苡宣研究助理分享2016/12/17參加g0v黑客松的心得。
未來希望將這種跨域協作、自由的討論、溝通及工作型式,也能引進到公務體系內。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wq1z7QiQMgQ


同場加映:12/17黑客松當天一起討論的夥伴的開箱分享文,讓您第一次參加就上手-

g0v 零時政府黑客松參與心得(g0v hackath22n)





====== = = ====  我是分隔線 =============

我一直認為「跨域」及「協作」是未來常態的工作形式,例如我們今年10月初完成的「水土保持技術研究發展規劃與建議」報告,即是嘗試使用Coggle線上心智圖+Google文件,在二個月內由四位同仁共同撰寫完成的。

g0v的黑客松形式及hackpad的共筆方式,是我這二年嘗試想引進的作法,
當然,公務機關的運作畢竟不同,但或許還是可以從中找到一些可以參考的元素。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研究成果】20161227使用QPESUMS雨量資料建立坡地災害熱區警戒模式(陳振宇) (直播錄影)


建立以雨量為基礎之土砂災害警戒模式,其關鍵在於如何選定適當的雨量指標,以及如何建立警戒臨界值(線)。

台灣自2005年起正式採用降雨驅動指標(Rainfall Triggering Index, RTI)設定各鄉鎮之雨量警戒基準值,並建立土石流紅、黃警戒發布機制,十年來已有效降低民眾傷亡。惟RTI模式採用的有效累積雨量,係以逐日折減方式納入前七日之降雨,在某些特殊型態之雨場(如長延時、低強度)時,常導致警戒誤報率偏高。

為此,本研究提出以逐時折減之有效累積雨量計算方式,並據以求出自2005年起氣象局QPESUMS各網格之逐時有效累積雨量,配合林務局歷年以航遙測影像判識之崩塌地圖資,以及水土保持局歷年重大土砂災例調查報告,建立各網格之坡地災害雨量警戒值(Rc)。同時,以烏來地區為研究案例,採用2005年各網格之最大有效累積雨量資料作為其初始Rc值,並以2006~2015年共10年之雨量資料作為警戒發布成效之驗證。

研究成果顯示,本模式10年平均預測災害位置之空間正判率約為7成,且以災害發生時間明確的2015年蘇迪勒颱風為例,此模式多在災害發生前6小時即可提出預警,故本研究建立之警戒模式可有效預測災害發生之時間及區域。

此外,本研究提出之降雨致災熱區警戒模式,具有視覺化之優點,未來可作為土石流及崩塌災害警戒整合發布之可能型式。

keywords: 土石流警戒、崩塌、預警系統、有效累積雨量、土壤含水量、致災熱區

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kTELZG7uXU












【參考文獻】
  1. 詹錢登、李明熹(2004),土石流發生降雨警戒模式,中華水土保持學報, 35(3): 275-285.
  2. Osanai, N., Shimizu, T., Kuramoto, K., Kojima, S., and Noro, T. (2010): Japanese early-warning for debris flows and slope failures using rainfall indices with Radial Basis Function Network, Landslides, Vol. 7, pp. 325–338.
  3. Saito, H., and H. Matsuyama, 2012: Catastrophic landslide disasters triggered by record-breaking rainfall in Japan: Their accurate detection with Normalized Soil Water Index in the Kii Peninsula for the year 2011. SOLA, 8, 81-84.

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文獻導讀】20161220 溫故知新-混凝土材質特性(莊志展) (直播錄影)


本影片為水土保持局技術研究發展小組於2016/12/20之seminar文獻導讀報告,報告人為莊志展副工程司。

混凝土是土木工程中最常用的材料,掌握其配比與性質為第一線工程師的基本職能。講者從事第一線水土保持工程工作多年,於工程設計、施工、監造、驗收等具豐富經驗。本次文獻導讀分享將由混凝土之基本組成與特性作重點說明,並介紹近年來開始應用於重要結構物的高性能混凝土與自充填混凝土等。最後,並反思後續工作上宜加強的方向。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jYmSxjx5ljM







補充及勘誤:
P6 水灰比==> W/C ,   水膠比==> W/(C+P)   ,   W:水重  C:水泥重   P:卜作嵐材料重
P6 第IV型-低熱水泥
P13 「卜特蘭材料」應為「卜作嵐材料」


參考文獻:
1.營建署(2011),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
2.陳振川(2007),新近混凝土材料工程科技之創新與應用,台灣大學。
3.李釗,混凝土材料檢測及判識,中央大學。

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文獻導讀】20161213 衛星遙測土壤含水量與降雨量相關文獻導讀(劉維則)(直播錄影)


本影片為水土保持局技術研究發展小組於2016/12/13之seminar文獻導讀報告,報告人為研究助理劉維則。

土壤含水量為導致坡地災害的關鍵因素之一,然而目前土壤含水量的監測方式大多僅有點的監測,對於土壤含水量之空間區域變化較難有整體性的掌握。未來若能利用衛星遙測技術,獲得大範圍且即時的土壤含水量資料,將可提供更多元的坡地警戒模式,並解決觀測站空間監測之侷限性。

當然,這個方式所作出來的結果,並不是真正的土壤含水量,而是一種呈現表土層水份變化趨勢的量化指標。就好像日本目前的土砂災害警戒模式中所用的「土壤雨量指數」,係採用三層虛擬的水桶內的水深來模擬不同深度土層的溼潤程度。亦即「土壤雨量指數」雖非真正土層中的含水量,但它卻可用來作為一個廣域範圍內的土壤飽和度的代表性指標。










參考文獻:
1.陳錕山(2009),衛星遙測台灣地區土壤含水量與降雨量之研究,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委託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2.曾裕強(2010),衛星遙測台灣地區土壤含水量與降雨量之作業化研究,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委託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3.袁培堯(2012),利用MODIS與AMSR-E衛星資料推估地表土壤含水量,國立中央大學土木系碩士論文。
4.何连、秦其明、任华忠、都骏、孟晋杰、杜宸(2016),利用多时相Sentinel-1 SAR数据反演农田地表土壤水分,农业工程学报。
5.余化龍(2016),時空巨量資料推估技術於坡地災害風險預警之發展應用,水土保持局創新研究計畫報告。


補充資料:感謝潘國樑教授分享以遙測方式探測土壤含水量的經驗

  • 利用遙測方法探測土壤含水量是可行且實用的方法,但是有一個先決條件是土壤必須是裸露的,如果土壤為植被所覆蓋,則遙測將無能為力。
  • 下圖是我最喜歡在上課時秀出來的一張近紅外線彩色影像,它清楚的顯示及證明土壤含水量與其近紅外線反射能量的密切關係。理論上,土壤含水量越高,其近紅外線反射能量越低(影像較暗),相反則反是。
  • 影像為IOWA某玉米田,歷經收割、降雨、新種、乾旱等4個過程,土壤含水量的變化情形。
  1. 上左為玉米收割後,土壤呈黃灰色;黃色為含水量較少,灰色為含水量較高,而且越高越黑。
  2. 上右為下過一陣雨之後,雨水入滲,砂質土壤入滲多,含水量變多,所以較黑。泥質土壤則相反(黃色部分);故近紅外線彩色影像不但可以顯示土壤含水量的高低,甚至還可顯示不同土壤類別的分布。
  3. 中左為降雨後經過幾天的日曬,土壤內的水分蒸發,黑色部分變小,黃色部分變大。
  4. 中右為新玉米又種下去了 生長得很好。
  5. 下左為遇到天氣乾旱,玉米開始淍枯,砂質土壤保有較多的水分,故可支持得久一點;泥質土壤不易保持水分,玉米容易枯死,影像呈黃色。
  6. 下右為枯旱繼續 玉米死得更多, 紅色部分越來越少 黃色部分越來越多;你可以發現 中左的黑色部分與下左的紅色部分非常一致。

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

【心得】2016 GSDI Workshop-智慧防災之遠景及推動策略


2016年 Global Spatial Data Infrastructure Association (GSDI)於2016/11/28~12/2 假南港展覽館熱鬧登場,除了收費的國際研討會外,還有19場免費但精采的論壇。

GSDI 主網站:http://gsdi15.org.tw/



各Workshop場次:http://gsdi15.org.tw/Workshop_index.aspx

水土保持局籌辦了其中一場workshop,我也負責主持第二個session,議程表如下:



與談人特別邀請逢甲GIS中心主任周天穎教授、台大土木系劉格非教授,以及台灣防災產業協會秘書長鄭錦桐博士



預擬的討論議題如下:


不過,遺憾的是,由於時間有限,無法針對每一個議題深入討論。

以下僅針對本人整理的重點,摘要如下:


  • 劉格非教授

  1. 人為災害較易監測,天然災害的監測必須面臨更嚴苛的戶外工程規格。
  2. 智慧防災可以人體的防疫系統作比擬,包含監測=>反應=>決策=>執行
  3. 目前監測多以雨量為主,應有更多樣的監測項目及更高的監測密度
  4. 先有自動化後,才能進到智慧化
  5. 民眾的自主防災能力及教育是重點

  • 鄭錦桐博士

  1. 智慧的重點=>快、準
  2. 台灣有很好的 ICT及IOT基礎,未來可能每個人(每家)都是監測站(地震、PM2.5、氣溫..)
  3. 對保全業及產險業而言,客戶損失愈小,即表企業獲利愈大
  4. 日本已進入防災4.0
  5. 民眾必須相信有災害風險,才會有行動

  • 周天穎教授

  1. 前幾年推動企業防災,請7-11店員於淹水時拍照回傳災害照片=>推不動,因非自發性的行為
  2. 善用或轉化民眾打卡等自發性的行為來協助防災工作
  3. 未來「買(找)資料」會是個好生意

  • 與會人員綜合意見

  1. 政府常怕資料不夠精確不敢公開資料,很可惜
  2. 資料應正規化
  3. 過去的資料及數據很重要
  4. 資料要公開
  5. 民眾的防災教育很重要

  • 主持人(就是我啦)

  1. 調查評估=>監測=>預警=>通報=>應變    ====>每一個環結都有智慧的元素,也都是商機
  2. 智慧的目的==>省時、省力、省錢==>不僅要能解答,更要有進一步提問的能力
  3. 智慧防災的對象==>政府(穩定)、企業(獲利)、民眾(安全)
  4. 民眾可以成為內容提供者,例如用手機錄一小段下雨影像,上傳後,系統自動判斷雨勢
  5. 未來每個人的手機(環)都是在地的sensor
  6. 企業佈建sensor,提供「天氣、防災」服務,也許是商機,有商機才有更多人投入


最後水土保持局技術研究發展小組的黃奉琦博士,為這次的討論提供了一個好標題:

智慧防災vs 防災智慧



我想就借用她的點子,用這句話作為本次Workshop的結語吧!!


「讓我們藉由眾人的防災智慧,達到智慧防災的目標。」

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

【文獻導讀】災害防救體制與全事故應變機制(李苡宣)(直播錄影)


本影片為水土保持局技術研究發展小組於2016/11/8之seminar文獻導讀報告,報告人為研究助理李苡宣。

本報告之重點旨在介紹全災害管理之概念,並以美國之作法為例,同時分析台灣現有之災因管理架構下之防災體系所面臨的問題,且提出相關建議。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dCRh40Yl58Q




【資料補充及修正】:感謝銘傳大學王价巨教授提醒與指導。

一、FEMA體系架構部分已經更新了。FEMA現在雖然在DHS之下,但是實質上又歸於總統可以直接管轄,這是在不改變法令下的權衡修正調整。  新版架構圖如下:
https://www.fema.gov/media-library-data/1474636204461-e42520c92962d4f94e3487132a2dbb72/FEMA_Org_Chart.pdf

二、全災害是體系精神,和FEMA或是州政府執行沒有關係。聯邦主要是協調單位,州是執行主體,每個州是一個國家。前進指揮所不一定是由FEMA和USACE組成,那是針對公共工程的部分才是。

三、台中市的危機監控小組和應變中心是兩個不同作業群體。危機監控小組直屬市長,除了各種事故的掌握外,也協助市長介入的政治判斷;應變中心則是由災防會轉換而成。


【參考文獻】
  1. 陳振宇,<全災型應變中心? 台灣要轉型為全災害管理的關鍵因素>,2016
  2. 馬士元,105臺中市災害應變中心期中修正,2016
  3. 王价巨,台中市政府災害防救體制與全事故應變機制建構之研究,2016
  4. 國發會, 強化地方政府災害防救效能之研究, 2014
  5. 消防署,未來十年我國災害管理發展趨勢及因應策略之研究, 2011 
  6. 臺北市政府,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辦理赴美國考察「災害防救體系」報告書, 2008

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文獻導讀】1984-2015年日本廣域型土砂災害警戒系統之演進 (直播錄影)

今年6月開始,水土保持局新成立的技術研究發展小組開始進行每週Seminar的專討,
希望利用文獻導讀的方式,協助同仁快速吸收國內外技術與研究發展新知。

上個月本小組至各分局巡迴分享時,有些分局同仁建議,希望能開放視訊方式參與導讀。
因此,本週開始每週之文獻導讀將開放網路直播及錄影重播。

本週介紹的是日本30年來的土砂災害警戒模式發展史,藉由了解日本在這個領域的過去與現況,並探討與討論台灣未來土砂災害警戒模式的可能發展方向。






課程錄影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6yhKLgnhtg&feature=youtu.be






參考文獻
  1. 國土技術政策総合研究所(2001),土砂災害警戒避難基準雨量の設定手法(案)
  2. Ministry of Land, Infrastructure and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Institute – Japan(2004), DEVELOPMENT OF WARNING AND EVACUATION SYSTEM AGAINST SEDIMENT DISAST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3. 國土技術政策総合研究所(2005),国土交通省河川局砂防部と気象庁予報部の連携による土砂災害警戒避難基準雨量の設定手法(案)
  4. 國土技術政策総合研究所(2005),都道府県と気象庁が共同して土砂災害警戒情報を作成・発表するための手引き
  5. Osanai, N., Shimizu, T., Kuramoto, K., Kojima, S., and Noro, T. (2010): Japanese early-warning for debris flows and slope failures using rainfall indices with Radial Basis Function Network, Landslides, Vol. 7, pp. 325–338.

2016年10月5日 星期三

【分析】全災型應變中心? 台灣要轉型為全災害管理的關鍵因素


前一陣子記者呂佳穎的這篇有關「全災型應變中心」的報導,引起老闆的興趣,請我們技研小組先來作點了解與研究。

剛好今天有機會參與文中所提到的「台中市災害應變中心全事故功能分組細部規劃研究案」的專家會議,有些想法與心得,就先作個記錄吧!

什麼是全災害管理

先進國家的防災制度裡面,有一個專有的名詞叫做All-hazard approach,翻譯成中文叫做「災害共通管理」或「全災害管理」。它的定義有三個層次:第一是無論各種機關或者企業,必須為所有可能發生的災害類型,就自己的負責範圍內充分準備;第二是無論各種災害類型,現場指揮系統以及動員程序,都出自於類似的架構與協定;第三是政府機關必須有一個單位,要負責因應所有類型災害,設計出共通性的協調指揮規範,以及整合各部門共同運作的緊急程序

因此為甚麼需要國家層級的防災部會,其實道理就跟醫院需要急診室一樣,醫院每個分科都是專業,但是都是處理一般時期的案例,因此需要急診室來統籌整合各種不同的專業,以因應危機種況下的醫療需求。因此急診並不是把科別的醫生找來值班而已,急診本身就是一門專科,他的程序就和其他專科獨立執行業務時不同。  (馬士元、鄭錦桐,2014)

http://www.asmag.com.tw/article/print_article_new.aspx?aid=9460


國內現行的災害管理架構-「災因管理」

依現行災害防救法設計,台灣災害管理制度的精神:不同部會管理不同災害,也就是單一災害管理途徑,例如內政部管理風災、震災、重大火災等;經濟部管理水災及旱災;農委會管理土石流災害等。平時各搞各的,災時再一起成立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此種分法好像很專業,其實很荒謬。(吳杰穎,2009)


災因管理的架構有何問題?

  • 遇到災防法未明訂的災害別,第一時間還得先討論是那一個部會是主管機關? 例如高雄氣爆、八仙塵爆、復興航空基隆河空難。
  • 各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所撰寫的災害防救業務計畫,除了自己的專業部份,還得撰寫非自己專業的共通項目部份。例如主管土石流災害的農委會土石流災害防救業務計畫,裡頭也要將其他單位的業務寫入,例如緊急醫療、罹難者遺體處理、交通管制.....等。
  • 風災、水災、震災等多數災害應變中心於應變期間之運作多具有共通性,但卻硬要由不同部會主導,不利經驗累積及決策品質提昇。
  • 目前災防辦的位階太低、編制太少,平時無法發揮協調及整合的功能,應變期間亦無法提供完整的決策建議。
圖1  2014/8/1 高雄氣爆現場 (三立新聞,2014)


要怎麼改?

  • 各級政府必須充份認知災害管理是個獨立的專業,涉及人力、資訊、資源及政策的全面整合,與其他部會的任務不會重疊,同時因為必須協調整合跨部會的資源因此需要一個專業且位階夠高的機構來規劃運作
  • 提昇災防辦的位階或回復成為部會層級的災害防救委員會的架構,配置足夠的專職人力,不論任何類型的災害,第一時間之因應、啟動應變機制、提供具體決策建議,全部均由這個專責單位主導
  • 前揭災害防救專責單位平時負責協調及督導各部會減災、整備及復原工作,並充份掌握各部會之資源,應變時,則作為指揮官之決策核心幕僚,並協助或融入各功能分組之運作,維持應變中心之資訊蒐集、通報、分析、決策、處置、回應、公開等各項工作之順暢。
  • 災害發生時,由前揭災害防救專責單位依災害情境想定(例如,有狹隘空間搜救的需求,或是有化學災害的可能,如圖2),迅速決定要啟動那些功能分組(現行之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功能分組,如圖3),以因應各種可能發生之新型態災害,避免再出現災害發生後第一時間還忙著釐清誰是主管機關的鬧劇。
  • 各單位回歸自己的業務專業,例如可能由地震、颱風豪雨或火山爆發所導致的坡地災害,其業務計畫僅需針對自己業務範圍內去撰寫減災、整備、應變及復原等相關工作要項及程序

 圖2 災害情境想定及其對應之功能分組示意圖 (摘自消防署研究報告,2012)


圖3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功能分組


延伸閱讀:
地震防災,究竟是缺資源,還是缺整合?
如果地震發生在台南市之外⋯⋯



台灣救災像做秀?一篇文詳解美國「全災型應變中心」
2016/09/15 23:45
(更新時間: 2016/09/16 00:01)
瀏覽數:15,136
「颱風怎樣了?」
「新聞說林全去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了...。」
最近幾天,和在台灣的親朋好友聯繫,開頭總是這麼問候。
莫蘭蒂颱風,是台灣的14號颱風,據說是最近這21年來,所發布陸上警報的最強颱風,又適逢中秋節大潮,狂風一旦加上驟雨,我們的家園撐不撐得住?不知怎麼的,每次只要氣象局說雨會像「用倒」的,就會讓我眼皮一直跳。因為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那小林村幾被滅村的慘劇,還清楚記得。活下來的人,那眼中的悽涼、那臉上的苦楚、那揪心的哭喊聲,是那麼的讓人夜難眠
照這邏輯來看,林全去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是應該的,甚至看情況不對時,總統蔡英文也是得去的。大官去災害應變中心要幹嘛?回想一下,不就是穿著紅背心,坐在正中間,聽各部會的簡報 ; 有時還會跟各縣市長來視訊連線,問問「你那裡怎麼樣了?」、或是「有沒有缺什麼?」,不管是陳水扁還是馬英九當總統,這樣的場景都上演過。
「一定要去啊,不去,怪怪的,還會被罵不管人民死活...」。
「排排坐在那裡聽簡報,對嗎?」。回我話的人是台北市議員阮昭雄。
「不然勒」是我當下的回應,我想很多人應該跟我的想法差不多。
接著,阮昭雄就開始跟我上起防災、救災這門課來。我本來只是要謝謝他,前陣子來美時,幫我帶孩子新學期的中文課本來,沒想到卻顛覆了我很多觀念。這時我才想起,阮昭雄會來美,就是因為台灣首都圈議員防災問政聯盟,來美考察防災科技、單位的組織架構和權責分配。他們一行人除了阮昭雄外,還有台北市議員謝維洲、顏若芳,和新北市議員鄭宇恩,以及銘傳大學的防災教授馬士元。
「坐在中間,指揮調度的人,絕對不會是市長或是總統...」。
這訊息才剛跳出視窗,馬上就又跳出張照片,那是洛杉磯災害應變中心的指揮中心。
「那誰坐中間?」
「指揮官阿,應邊中心的主任!」
「那像市長、院長,總統這些人來怎麼辦?」
「去旁邊的會議室待著。」
我們的官員,不管是地方的還是中央的,在去災害應變中心時,有沒有沒坐在上頭,反倒跑去旁邊會議室待著的?我想了老半天,不僅是在新聞上沒看過,我自己親身跑過的,也沒見過。我想到的是,時任總統的馬英九,在去災害應變中心視察時,可能因為太過勞累打起盹來,發言人李佳霏寫了張「總統,媒體在拍您打瞌睡」,還署名「霏」的紙條,遞給馬英九。
大官來匆匆,去匆匆。有沒有想過,大官走後,中間的位子誰坐?會是都空著嗎?
每次看到新聞時,都是大官在聽簡報,要不就是跟各縣市視訊,因此應變中心就是一直在簡報跟視訊嗎?這幾個問題都是阮昭雄問我的,當下我沒有回答。這回一同來考察的學者馬士元則說,大官沒來前,應變中心絕對不是在簡報,而是一直在做情報搜集、分析、研判,再依此做調度,不管是物資還是人員需求。
災情瞬息萬變,所有的研判和指揮一刻都不能停,先進國家的災害應變體系,絕少會擱下指揮調度,只為給長官簡報,然後讓媒體拍,某種程度來說這是作秀,讓民眾看看表象的民胞物與。我也曾經站在應邊中心的記者席上,聽著各部會跟大官簡報,以前我真的沒有覺得這有啥不對,也覺得大官去應變中心露露臉,有安定民心的作用。卻沒細想,因為大官來了之後,所有人要去配合他,那大家之前在做的事呢?
「尊重專業」,阮昭雄和馬士元都這麼跟我說。他們在美國看到的是,長官蒞臨,會去指揮中心旁邊的會議室開會或聽簡報,指揮中心繼續運作,調人的調人、找錢的找錢、每個顏色的背心背後,各有各的職司、功能,紅色、橘色、黃色、綠色、藍色,穿著五色背心的人,同心跟時間賽跑,將災害降到最低。
講到功能,美國在1992年開始推行全國各地應變中心架構的共通性,比如說透過國家事故管理體系(NIMS),統一救災邏輯和標準術語 ,不會東部的人來西部救災,卻聽不懂西部的指揮官在講什麼 ; 聯邦應變架構(NRF),則是統一所有的應變中心架構,不以部會、局處來區分,而是以功能來區分,目前一共分成15個功能(情報、工程、救援、後勤...)。當跨區域的災變發生時,需要溝通時,功能對功能,大家架構一樣,又有共同的術語,不會雞同鴨講,這麼一來效率馬上提升。
反觀我們,22縣市、368個鄉鎮、再加一個中央,因此一旦有災變時,會有391個應變中心,但是每個應變中心都長得不一樣,大家的編組也都不一樣,像是高雄編了50多個小組,光聽簡報,應該就會聽到快睡著,台北和中央,則是都快20個。儘管中央、台北、桃園已經以功能來劃分,但是大家完全分的不一樣,甚至在功能分組時,都只以颱風經驗來做規劃,不是以「全災型」的方式來規劃。因此,一旦工業區、科學園區在地震中受災,在中央和北桃的分組裡,竟然找不到對口。
那麼台灣何時會出現全災型,類似美國標準的應變中心出現呢?好消息是出現了,就是在台中市。
這回的莫蘭蒂颱風,台中市政府宣佈試辦將應變中心以功能來架構,而且設計出一套「全災型」的功能分組,方便邏輯、系統整合市府資源。台中的應變中心有計畫群組(災情通報、分析研判、參謀計畫、公共資訊)、後勤群組(後勤支援、軍事支援)、財務行政群組(行政庶務)、緊急服務群(消防搜救、核生化應變、治安維持)、人道服務群組(避難、安置、醫療公共衛生、民生物資)、工程處置群組(交通運輸、公共工程、水電、能源)。現在台中起了頭,不少人期盼中央和各縣市跟進,進而統一全國的應變中心。

防災、救災,我們已經在學,也漸漸有了成效,那麼減災呢?

防災、救災、減災,其實應該是三位一體的,這需要有一個單位來統合,才會有減災的戰略目標出來,不然就是等災情發生了再說,老是在眼淚和救人間輪迴,這樣根本於事無補。我們現在有消防署,這是中央單位,但是光聽名字也知道,這專業是在救人,那麼防災、減災的戰略呢?這要有計劃、要有研究,換句換說就是要有單位、有預算,不然一切都是白搭。
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是美國兩個跟防災、救災有關的中央單位。USAID管海外救援,常做救災的人道外交,他可以調FEMA的人出國救災 ; FEMA隸屬於國土安全部,負責管理聯邦和地方間的資源調度,不管是人、物資、器具,還是錢。他們有5000個正職人員,但是不做實際救災,這種事FEMA都讓地方處理,他們負責排課程訓練,也就是說救災只是他們的業務之一而已,真正的要務是防災、減災的戰略和目標,不能老是等災害發生了,才去救人。

什麼叫減災的戰略?

舉例來說,大家都知道美國有龍捲風,那要如何減少龍捲風的形成?一旦真有龍捲風時,又要如何降低損失5%?今年5%,明年就要10%,這麼一來就需要研究、計畫,也就是要有人、要有預算,才有可能支撐的起來,並且有效果!
我們隸屬於行政院的災防辦,有類似FEMA的功能嗎?這有些小巫見大巫,因為人家是5000人,我們是25人,而且只是個幕僚單位。台灣是個多颱風、多地震的國家,做好防災、減災的戰略,絕對需要。這麼一來,是要成立「防災部」嗎?其實防災、救災是跨部會的事,成立一個部,光是「文」會來會去,麵就都糊了,更何況人命關天。最好的法子,應該是成立委員會,各部會都派次長級以上來參加,才能有橫向協調的功能,這麼一來也才會有人和預算,才有辦法運作。幾個來美考察的議員說,他們要開始找立委開公聽會了。

「災民家的泡麵,多到三年也吃不完啦...」

馬士元語重心長的說,如果我們也能有個類似FEMA的單位,這種離譜的事應該就不會發生。每次一有災情,媒體總是說缺水、缺電池、缺衣物、糧食等等什麼的,因此民眾不是自己送去災區,就是交給民意代表,要他們送去。但是災區真的需要這些嗎?台灣人是很有愛心沒錯,但是這樣是事半功效?還是事倍公半?在美國,很少有捐物資這種事,如真需要物資,FEMA會直接跟廠商聯繫,通常都是要大家捐錢,他們再去統籌處理採買、運送,減少浪費。
顏若芳也說了她的親身經歷,莫拉克風災時,她還是議員助理,才剛從學校畢業不久。議員去南部災區了,她留在辦公室調度車輛,調什麼車輛?調運送物資去災區的車輛,結果她調到哭了出來,因為根本調不到車。眼看物資愈堆愈多,還有很多是麵包,這不趕快送到需要的人手裡,不就要全壞在服務處了。顏若芳說她永遠記得那幾天,那滿坑滿谷的物資和永遠也接不完的電話。「這樣的愛心,會不會太盲目,也太沒效率?」這個問題,顏若芳說她一直在思考。
防災、救災、減災,一樣重要。我們真的需要一個單位,來統合、協調、研究,別讓泡麵三年吃不完,還有那送到災民手裡已經過期的麵包,老是成為災區的一景,然後對於怎麼降低災害這件事,總是嘴上說說而已。

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分析】20160928梅姬颱風高雄燕巢泥岩地區崩塌掩埋民房災因初判


這次燕巢泥岩地區崩塌掩埋民房的案例,除了本身地質條件不佳的因素外(房子後方的坡面位於山崩地滑地質敏感區,圖1),明顯地還是降雨太大的問題。
即便災後已經過一天(災害發生時間2016/09/28 上午10時),2016/09/29 17:41當地的有效累積雨量(亦可視為土石含水量的量化評估值),還是位於高致災風險等級 (圖2)。

回過頭來看,當地歷年最大有效累積雨量其實是發生在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可是莫拉克颱風期間,這個地區似乎並未傳出災害。其中,最大的差別在於莫拉克颱風期間雨量是分布在48小時 (8/7 12:00~8/9 12:00,圖3),但是這次梅姬颱風卻是在24小時內下完(圖4),集中且高量的降雨應該是這次災害的主因。

事實上,坡地災害發生與否,其實是許多複雜的因素所組成,包含該地區本身的地質、地形條件(基因),以及觸發事件的地震或降雨等外力(誘因)。

也許,今年0206的地震,造成當地5~6級的震度(圖5),或許也可能是造成這次災害的遠因之一。

然而,現階段如果要談崩塌災害的防災與警戒發布,其實面臨到最大的問題是:可能致災地區的分布實在太廣,不論是前置作業的基礎調查(雖然部份可參考地調所的地質敏感區)、影響範圍的劃定,或是後續的保全對象清冊建立及警戒值的設定,其工作量及所需的預算與人力,恐怕會是十倍於目前已建立的土石流防災機制。這樣的工作量,並非一個總員額只有400多人的水保局所能承擔。

無論如何,崩塌災害的預警,由於涉及的基因及誘因實在太過複雜,即便台灣在土石流的警戒機制上已經是世界級的水準;但和日本及歐美等先進國家一樣,面對預測難度更高的崩塌災害,不論在科技或是風險管理上,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圖1 受災地點後方為地質敏感區(山崩與地滑) (http://246gis.swcb.gov.tw/)


圖2 燕巢區東燕里興聖宮後方民宅遭泥岩掩埋地區之降雨致災熱區地圖


圖3 災區臨近之旗山雨量站於2009年莫拉克颱風期間之雨量組體圖

圖4 災區臨近之旗山雨量站於2016年梅姬颱風期間之雨量組體圖




圖5 2016年0206地震全台震度分布



http://m.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839859

燕巢民宅遭埋 災防中心:泥岩崩落搶救不易

2016-09-28 17:56
〔記者陳薏云/新北報導〕燕巢區民宅遭滑落泥土掩沒,造成施家3口人被掩沒在土石堆裡,軍、警、消正全力救援,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今日召開記者會表示,已向水保局求證,此次燕巢案件並非土石流,而為「土石崩落」,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陳宏宇也解釋,燕巢區為泥岩地形,並不會發生土石流,反會因連日豪雨,泥岩層層剝落,最後掩埋民宅。
消防署災害管理組長冷家宇在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會報上表示,燕巢土石掩埋民宅並非「土石流」案件,經水保局確認,該區也不在土石流潛勢溪流範圍。農委會表示,土石流的發生會有明顯的發生區、流動區及堆積區三段落,在此次燕巢崩塌並未發現。
陳宏宇則表示,燕巢地區屬於泥岩地質,特性是乾燥時堅硬,遇水則變得相當軟爛且具有黏性,遇到長時間豪雨,泥岩會開始一層一層滑落,「曾到該處勘查過,由於住戶稀少,所以若沒有多加注意泥土滑落,恐會積少成多發生危險。」
另陳宏宇也表示,由於泥岩「黏」的特性,會比土石流更難救援,因機具、人力碰到泥土,恐會深陷,開挖時也可能被黏泥包覆,造成搶救困難,目前現場雨勢不斷,搜救人員經和家屬溝通後,目前已暫停搜救行動。
泥岩是一種沉積岩,成分比較複雜,層理不明顯,由細顆粒的沉積物形成,黑色泥岩中常含有有機物質,是一種生油的岩系。



現場空拍資料來源: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local/20160929/958561/%E7%87%95%E5%B7%A2%E5%9C%9F%E7%9F%B3%E6%B5%81%E5%9F%8B%E4%B8%89%E5%8F%A3%E3%80%80%E5%B0%88%E5%AE%B6%EF%BC%9A%E6%B3%A5%E5%B2%A9%E8%9E%8D%E5%8C%96%E5%A6%82%E5%86%B0%E6%B7%87%E6%B7%8B

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

【新聞】林全問土石含水量…官員答不出 閣揆臉綠


這個問題其實是在問前期降雨對於山區土壤飽和度的影響,可惜我們同事太溫良恭儉讓了,不然可以順便透過媒體將一些科普概念傳達給更多人..... 只是,如果真的第一時間就說明,媒體還會不會報導呢?

換個角度來看,這次等於是院長做球給水保局殺,沒有乘勢殺球,有點可惜。

下次如果再問,建議可回答:

一、前次莫蘭蒂的降雨集中地區(南花蓮、台東),與馬勒卡的降雨中心(宜、嘉)並未重疊,且最近的馬勒卡颱風的雨量不算太大。

二、針對山區土石含水量(或稱土壤飽和度)於防災應用上的評估,國內外大多使用土壤雨量指數(日本)或是有效累積雨量(台灣)二種型式,國內的有效累積雨量係採用最近24小時加上前七日的降雨,其中前一日的降雨會折減0.7倍,前二日的降雨會折減0.7的平方,前三日的降雨會折減0.7的三次方,餘類推。重要的是,每個地方的地質條件不同,易致災的有效累積雨量門檻值並不相同,因此,水土保持局已針對各地土石流潛勢地區訂定土石流警戒基準值。

三、水保局的警戒系統24小時會持續演算全台的有效累積雨量,並以網格化的方式呈現致災風險。我們可由降雨致災熱區這個圖來看,這裡的網格是氣象局的QPESUMS雷達降雨網格,目前全台各網格之有效累積雨量與該處之致災雨量之比值超過60%以後,就會依序呈現黃、橙、紅、紫。


四、以目前的狀況來看,各地的降雨致災之風險值不算高,但針對前次災害的重災區,如台東紅葉、愛國蒲等,因坡面裸露且尚處於不穩定狀態,建議仍需提早進行預防性疏散。

只可惜,院長不認識水土保持局,我們還要再努力。 (嘆)


林全問土石含水量…官員答不出 閣揆臉綠

2016-09-27 03:09 聯合報 記者江孟謙、董俞佳、呂思逸/連線報導

行政院長林全擔心土石流造成災情,要求相關單位說明山區土石情況。 記者江孟謙/攝影

行政院長林全擔心土石流造成災情,要求相關單位說明山區土石情況。 記者江孟謙/攝影

繼莫蘭蒂、馬勒卡颱風後,中颱梅姬緊接而來,行政院長林全擔心土石流可能造成災情,昨在災害應變中心要求相關單位說明山區土石含水量情況,兩度詢問「有誰能來跟我說明這個?」現場一度無人應答,林全臉色不悅。
中秋連假雙颱造成南台灣重創,林全這次不敢大意,陸警一發布即坐鎮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強調這次颱風暴風半徑籠罩全台,造成的傷害可能會更嚴重,要求各部會做好防颱。
今天各地風雨預測 圖/聯合報提供

今天各地風雨預測 圖/聯合報提供

林全說,之前兩個颱風對土壤帶來相當大的含水量,若梅姬帶來龐大雨量,山區土石流勢必很嚴重;他詢問相關單位「跟往年同期相比,目前山區土石含水量是否過高?有何數據說明?」現場一片沉默。
林全點名,「氣象局可以說明嗎?或者水利署可以說明?」氣象局人員才回答,「目前山區含水量都來自前兩次颱風,是否達到飽和,可能要請教其他部會」。
林全再問:「誰能來跟我說明這個狀況?」被點名的水利署沒吭聲,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陳宏宇跳出來說,接連兩個颱風後,陽光露面時間不長,目前部分山區土石水量飽和程度約百分之卅,還沒完全排掉;但未說明往年同期數據及是否過高。
山區土石含水量屬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業務,水保局土石流防災中心主任尹孝元表示,當時水保局同仁有在現場,但因院長點名的是氣象局和水利署,加上現場人太多,水保局同仁不好意思舉手回答。
陳宏宇表示,院長雖未點名他,但因上周有去之前風災土石流災區勘查,比較了解情況,所以主動說明。
莫蘭蒂颱風時林全不滿意水電搶修進度,要求副總以上官員到場監督,引起基層反彈,昨林全先感謝第一線搶修人員辛勞,但也強調,一旦停水停電,民眾都希望能盡快恢復,「我們必須檢討,把問題找出來,是人力不足還是道路、橋梁因素,資訊要透明,減少人民的焦慮。」
梅姬颱風襲台,台北天空昨風雲變化大,時而下雨時而出現陽光,氣象局表示暴風圈有擴大...

梅姬颱風襲台,台北天空昨風雲變化大,時而下雨時而出現陽光,氣象局表示暴風圈有擴大趨勢。 記者黃義書/攝影

莫蘭蒂颱風林全土石流

2016年9月4日 星期日

【日本防災見聞】2016年日本砂防學會富山大會心得(2)-都市型土砂災害之特徴與對策

趁著空檔,簡單回顧整理一下2016年日本砂防學會富山大會--「都市型土砂災害之特徴與對策」這個session的內容摘要。

這是2016年日本砂防學會富山大會,三個主題session之一,標題為「都市型土砂災害之特徴與對策」。

其內容主要是針對2014年8月廣島土石流災後,各單位之調查與相關研究的初步成果,共有七篇論文,包含日本砂防學會災後之建言等。

類似的問題,其實在去年(2015)蘇迪勒颱風期間,新店、烏來等地區都面臨過,或可作為我們後續處理的參考。


這個session是這次大會的三個主題之一,共有七篇論文發表,如下:


  • 都市型土砂災害の特徴と対応-平成 26 年 8.20 広島土砂災害で露呈した課題-

這篇主要在說明,2014年8月廣島土石流災後,日本砂防學會完成調查後,於2015年3月所提的建言案內容。完整建言內容連結在此--広島市の大規模土砂災害に関する砂防学会緊急調査に基づく提言



而砂防學會之建言,主要皆為二部份,摘要如下:
一、都會週邊山麓處坡地住宅之土砂防減災對策
  1. 災害潛勢圖公開、周知民眾,並徹底活用
  2. 針對土砂災害潛勢區加強土地利用管理及硬體工程以邁向安全的社區營造
  3. 持續加強地區自主警戒避難能力
  4. 由古地名及土地利用變遷等歷史資料探索災害潛勢等
二、都會週邊山麓處坡地住宅之土砂防減災對策之研究方向
  1. 住宅密集地區之土砂災害對策之研究
  2. 住宅密集地區對於土石流流動影響評估方式之研究
  3. 崩塌與土石流發生之預測模式研究
  4. 考慮不同地質、地形造成不同土石流形態時,後續土砂防災對策之研究
  5. 突發型之短延時強降雨,其警戒避難實施及訊息有效傳遞方式之研究

  • 土石流源頭部周辺の水文プロセスから見 た防災対策の課題

  1. 這次廣島土石流災害的崩塌源頭發現有許多湧水的孔道,一般認為這是災害的主因。
  2. 京大農學院的小杉賢一郎副教授於災後第7天即於現場安裝儀器,直接量測湧水量、水溫、電導度等,並與當地之雨量站、氣溫資料作比對
  3. 經15個月的觀測資料發現,湧水量之變化與使用半衰期120小時之有效累積雨量之變化,一致性最高,亦即日本現行的土壤雨量指數計算方式不見得適合本地區。
  4. 經由水溫觀測的結果,推論此湧泉主要是來自於地表深度4~8m之地下水








  • 2014 年 8 月広島市における土石流の発生 源の特徴と発生機構

  • 2014 年広島災害で発生した土石流におけ る発生域・流下域の特徴

這次廣島土砂災害受災地點主要分布在二種不同地質地區---花崗岩地區及沉積岩地區 ,而現場調查的結果,發現這二種地質造成之土石流形態差異甚大。
  1. 花崗岩地區土石流之發生區多在坡度30度以下沉積岩地區則將近40度
  2. 花崗岩地區之土石流溪床堆積物大多流出沉積岩地區則在溪床上仍殘留大量土砂
  3. 花崗岩地區之溪床堆積物多為砂質土,且圓形礫石且含量在50%以下沉積岩地區則多為砂質粘土為主,且角礫含量在70%左右








  • 広島西部山系砂防事業におけるハード対 策について

這篇是由國土交通省地方整備局的工程人員報告目前的硬體工程進度。

  1. 第一張圖標示各座防砂壩預定完工日期的方式挺有趣的。
  2. 第二、三張圖在說明廣島這個地區之土石流及地區特性,亦即硬體工程上必須面對的問題。
  3. 第四、五張圖明顯可看到,目前高壩設計仍是處理這類災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 土砂災害に対するタイムラインを活用し た住民の減災に向けた取り組み検討

這篇主要在介紹「時間軸式的防災計畫」(Time line)之製作過程。
這部份我已在前篇有較完整的說明,請參考:

  • 平成 26 年 8 月広島豪雨により発生した二 次崩壊現象の解明

這篇在探討廣島土石流事件中,有一名消防隊員在救災時,被第二波的土石流掩埋致死的案件。
  1. 第一張圖標示此災害點位。
  2. 第二張圖看出,第二波土石流發生時,雨已停了。
  3. 第三張圖說明第一波土石流的發生區在山腹處(有白色石塊),第二波的發生區則在源頭處(風化土層)。其證據為,在下游堆積區處,白色石塊是被蓋在風化土層形成的泥流下方。
  4. 第四張圖說明二波土石流的土砂量,並推論第二波土石流的誘因是地下水的湧出所造成。
  5. 第五張圖說明,在當地山脊處有一座古井,是否代表該處地下水位很高? 還有一些待討論的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