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6日 星期日

【BigGIS應用】20201204台鐵猴硐瑞芳段崩塌災害地形判識

鐵瑞芳-猴硐站間西正線12公里233公尺處,2020年11月30日因連日大雨造成邊坡滑動,經多日連夜全力搶修,3日清晨恢復雙線通車,但因大雨仍持續不斷,台鐵派員持續監測。

2020年12月4日上午8點半猴硐站通報,因大雨不斷,瑞芳=猴硐間西正線邊坡大規模滑落,東正線電車線冒火花,為確保行車安全,東西正線雙線即刻暫停運行,410次及4148次列車停於現場。台鐵局成立一級應變小組,9時9分工務單位通報現場山壁滑落,9時15分第4148次車長再度通報土石流已滑至東正線。

災害地點:WGS84:25.097207, 121.832567        TWD97:333974, 2776798

圖片來源:交通部(2020/12/4)


圖片來源:台鐵 (2020/12/5)

Google 衛星影像(2020/12/6 截圖)

由1m 解析度的HOST地圖可明顯看出舊有崩塌地範圍與線性地形特徵,本次崩塌的位置,其實是位於老崩塌地的邊緣,推測為舊有崩塌地所遺留之岩盤與岩屑崩積層堆積

由1966年Corona衛星及1979年航照可看出老崩塌地範圍內已建有房舍(2020年仍存在),故初判斷此地形存在應已逾60年以上(註:1904年臺灣堡圖明治版似有古崩塌地之地形註記,如下圖),且自1979年迄今之航遙測影像,未見有明顯之崩塌發生

水土保持局1m HOST地圖 (四邊形為本次崩塌面積範圍約0.3公頃)

1979年6月5日航照 (四邊形為本次崩塌面積範圍約0.3公頃)

1966年9月27日Corona衛星影像 (四邊形為本次崩塌面積範圍約0.3公頃)

1904年臺灣堡圖明治版似有古崩塌地之地形註記(截圖自地質雲)



台鐵猴硐瑞芳段崩塌地 1979-2018年,40年來的地景變化(動態GIF圖)


使用BigGIS內建 1m 解析度的 HOST高精度立體地形圖匯出的KMZ檔,可直接套疊於Google earth上使用,更能掌握地形!




CS地圖上顯示為藍色區域者,一般為地形上之窪地,如在坡面上即可能會湧水處,或是坑溝,可與HOST地圖互為參照。例如,本次台鐵崩塌坡面之北側邊緣呈現藍色連續線段,代表該側地形已發育出明顯之沖蝕溝或有坡面湧水現象,並可能導致後續弱面發展。
1m解析度之CS地圖



使用BigGIS內建1M解析度CS地圖匯出的KMZ檔,可直接套疊於Google earth上使用!

Kmz檔下載: https://app.box.com/s/wk9wskmk3cjwd1jy5mx29idzjypty7r6

推薦手機下載 Google Earth APP,載入前揭KMZ檔後,即可於現地作為離線地圖使用,搭配手機GPS定位,實為現地調查之利器!!



該處並無山崩及地滑地質敏區,亦無活動斷層


另有關「等高線圖、坡向圖、坡度圖」 等,其實均可於BigGIS上直接框選範圍後產出,並匯出KMZ檔在Google Earth上直接套疊使用喔

在BigGIS上直接線上產出坡向圖

在BigGIS上直接線上產出坡度圖

在BigGIS上直接線上產出等高線圖






2020年11月3日 星期二

【BigGIS應用】竹北市頭前溪河道上的巨型鍵盤!!

 今天在FB的動態上看到一張有趣的照片~~ XD


它的位置在 (121.036438, 24.797494)

當下很好奇,這個鍵盤是何時生出來的呢?

查了一下農航所的「航攝影像圖資瀏覽平台」,由航照來看,只能確定是在1995年至1998年間設置的。



Google了一下,原來這個「新竹豆腐岩」已經變成網美打卡的熱門景點了!!

接下來,讓我們用BigGIS內建的圖資及功能,產生動態GIF檔,看一下1976-2017 年間,新竹縣竹北市頭前溪興隆大橋河道上的鍵盤!!





2020年10月25日 星期日

【BigGIS應用】50年前的台中市政府陽明大樓現址其實是?

您知道 50年前的台中市政府陽明大樓(原台中縣政府)的現址其實是什麼嗎?

一個大水池???

原來是林務局東勢林管處過去是用來貯存原木的池子(貯木池)!!

https://gis.swcb.gov.tw/

#BigGIS

#台灣今昔地景


那這個貯木池是何時被填掉的呢?

讓我們由農林航測所的「航攝影像圖資流覽服務平台」來找看看!

目前在這個平台上,由陽明大樓位置週邊2.5km所能找到的影像如下:


其中民國65年(1976/12/11)的影像在BigGIS上有,已確定當時仍為水池。

而民國67年的影像剛好沒拍到這個位置,故無從得知現址狀況。

所以只能直接跳到民國72年(1983/7/2),結果明顯地,此時水池已被填平。


因此,至此我們只能推論,水池是在1977~1982年間被填平的;此外,依據維基百科的記錄,陽明大樓是在1995年興建,1996年台中縣府遷入。

【補充資料】感謝同仁陳鶴勳提供

臺灣總督府營林所臺中出張所設置於昭和元年(1926),位於今豐原市,昭和2年(1927)之後在臺中縣八仙山地區開始架設纜索鐵路,並將貯木場移至豐原,先將木材由林區各處集中於佳保台的手工製木場後再以台車運輸至和盛(今東豐大頭橋一帶),再以機關車運送至豐原貯木池,由豐原經縱貫鐵路運送至各地。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


  • 豐原貯木池


https://tm.ncl.edu.tw/article?u=001_004_0000363780&lang=chn



2020年10月24日 星期六

2020年10月4日 星期日

【GEE應用】漂移的國土-嘉義東石外海的外傘頂洲

 Google Earth Engine (GEE) 是由Google建置的線上GIS分析及遙測資訊視覺化平台,目前可免費(非營利用途)提供遙測資料、地形資料…等,讓學術、商業以及政府單位等使用。 該平台亦提供了許多API跟遙測資料處理工具讓使用者可彈性呼叫(參考Developer’s Guides與Code Editor),並建置客製化平台(參考Case Studies)。

例如,下面這個案例即是使用GEE平台建立了一個可以直接使用歷年Landsat衛星影像,並指定一個矩形區域製作動態GIF檔的網路應用程式:

https://geemap.herokuapp.com/voila/render/timelapse.ipynb


應用GEE 整合逾30年的Landsat衛星影像,將可作為製作展示環境變化案例之利器。

讓我們以嘉義東石外海的外傘頂洲為例,製作一份1984年至2020年的動態GIF檔。

自1985年迄今,嘉義東石外海的外傘頂洲不斷的退縮與縮小


對於外傘頂洲的描述,此處摘錄柯金源導演《我們的島-台灣30年環境變遷全紀錄》P385 的文字:

外傘頂洲是臺灣沿海最大的濱外沙洲,存在百年以上。因周邊陸地各種不當的人為使用,例如河砂開採、填海造陸(台塑麥寮六輕廠區、濁水溪流域)、流域治理與海岸工程,使得河砂補充大量減少,改變了堆積與侵蝕作用;加上外在自然營力的影響,沙洲每年愈往南偏移,甚至變短、變瘦、面積縮小。大潮期間,幾乎被淹沒。因此,始建於1914年的燈塔,也因為沙洲變遷,至今已歷經七次的重建修繕。

根據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的觀測資料,外傘頂洲從1983年到2014年,面積由二千四百公頃縮小為一千公頃,高度從十公尺降到二公尺以下。海洋環工專專家甚至預估,外傘頂洲可能到2028年就會低於海平面。

外傘頂洲與雲嘉海岸之間形成的內海潟湖,一直是牡蠣與文蛤的優質養殖場域,更是海岸的天然屏障;如果沙洲持續縮小,海岸土地將直接受到強浪侵蝕,嘉義東石、布袋的海岸堤防也可能會被掏空。如此,受到嚴重影響的將是潟湖內的養殖漁民以及觀光業者的生計。

外傘頂洲的後續變遷值得關注,更是各種工程作為的前置評估參考案例。

2020年10月3日 星期六

【BigGIS應用】命運多舛的淡海新市鎮-25年來的地景變化

 內政部營建署為紓解台北都會區中心都市成長壓力,解決都會區住宅不足及房價飆漲問題於1992年在淡水都市計劃區北側的農業地區規劃出1,756公頃土地,作為淡海新市鎮範圍,原計畫年期為25年(自1990年起至2014年止),計畫容納人口為30萬人。同時將此大規模計劃納入「六年國建」中。

1994年4月淡海新市鎮特定區計畫第一期工程開始動工,但2006年6月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決議停止淡海新市鎮的後續開發,僅完成第一期工程中第一開發區及第二開發區共約446公頃之土地徵收、整地、道路公共設施,以及興建六百戶的示範國宅。行政院經建會決議停止後續開發後,並一併縮小淡水新市鎮範圍至目前已完成整地之446公頃土地,預估人口也從原先的30萬人下修至13萬人。

由於歷任政府在建設推動過程決策草率、反覆與政策沒有持續性等弊端,造成淡海新市鎮發展一度遲滯,甚至停擺,情況直到2010年後始改觀。

由BigGIS上近25年來的衛星影像來看,大致可以看見幾個地景變化的轉折點:

  • 1996年填海造陸的圍堰工程正在進中
  • 1997年示範國宅興建中(新市五路二段)
  • 2001年完成填海造陸工程
  • 2005年填海造陸區內的淡水水資源回收區開始整地
  • 2008年新市一路一段開始出現建築
  • 2011年崁頂二路淡水郵局建物出現、青海路一段建物出現多棟建物
  • 2016年開始建物明顯增加、淡海輕軌軌道出現

1997-1998年,我在交大擔任研究助理時,當時計畫引進的自動粉光機的測試地點之一,正是興建中的淡海新市鎮,那時的國宅附近確實是一片荒涼,時過多年,淡海新市鎮的未來發展如何,讓我們用BigGIS繼續看下去。

淡海新市鎮空間位置

淡海新市鎮非位於山坡地範圍且僅南側局部地區具淹水潛勢

2020年(左)VS. 2005年(右)

2005年(左)VS. 1996年(右)

1996年(左)VS. 1966年(右)

1966-2020年淡海新市鎮之地景變化







2020年9月19日 星期六

【老照片說故事】西南氣流釀成重大災害的2004年七二水災

年來只要每次颱風接近台灣,媒體記者們都會提問後續是否有西南氣流? 但「西南氣流」是從何時開始成為庶民語言的呢? 這就要回到2004年的敏督利颱風。

2004年7月,儘管敏督利颱風並未造成嚴重災情,並在7月2日23時30分解除陸上警報,但隨後引進的強烈西南氣流卻為中南部山區帶來劇烈降雨,並造成嚴重的災害,也就是大家比較熟知的「七二水災」。事實上,也是經過七二水災後,「西南氣流」一詞才在媒體的強力放送下,變成大眾廣為人知的用語。七二水災共造成全台嚴重淹水面積達65,919公頃,並有33 人死亡、12 人失蹤,僅農林漁牧損失就高達89 億元以上。

七二水災的重災區主要集中在中部山區,例如大甲溪上游青山電廠遭土石流掩埋全毀,並重創知名的谷關溫泉 (圖1、圖2),而下游的松鶴部落土石流導致近60戶房舍毀損(圖3、圖4)。台中縣和平鄉自由村烏石坑、新社鄉抽藤坑、太平市鹿渡坑等亦發生重大土砂災害(圖5~圖7)。南投部份•草屯九九峰發生多起土石流(圖8),且由於北港溪溪水暴漲,全臺唯一三級古蹟橋樑國姓鄉糯米橋被沖毀,僅存橋基(圖9)。同時,在埔里往仁愛的埔霧公路沿線發生多處土石流(圖10~圖12),另在水里信義沿線亦有多處土石流災情(圖13~圖14)。

想知道每一張照片的地點及背後的故事,請連上歷史影像平台(https://photo.swcb.gov.tw),更歡迎的大家在此平台上分享手邊的歷史照片!

圖1 七二水災時谷關大甲溪河道淤積導致洪水淹沒多家旅館(謝金德提供)

圖2 淹沒在大甲溪河水中的皇家溫泉(羅正義提供)

圖3 七二水災時松鶴一、二溪發生土石流造成近60戶毀損(水土保持局提供)

圖4 七二水災時松鶴部落之土石流災情(水土保持局提供)

圖5 和平鄉自由村烏石坑溪上游一處民房位於土石堆中(董家鈞提供)

圖6 新社鄉中和村抽藤坑的土砂災害(謝金德提供)

7 太平市鹿渡坑七二水災土砂災害(謝金德提供)


8 七二水災後南投草屯九九峰崩塌及土石流情形(水土保持局提供)


9 七二水災時,全臺唯一三級古蹟橋樑糯米橋被沖毀(謝金德提供)


10 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的崩塌空拍照片(水土保持局提供)


11 埔里埔霧公路菓子林發生崩塌及土石流(董家鈞提供)


12 仁愛南豐村加油站第2次遭土石流掩埋(謝金德提供)


13 信義東埔溫泉沙里仙渡假飯店停車場遭土石流掩埋(羅文俊提供)


14 信義神木村隆華橋引道遭洪水沖毀(水土保持局提供)






2020年7月19日 星期日

【老照片說故事】重創臺北車站及捷運的怪颱-2001年納莉颱風

到納莉颱風,許多人印象最深的應該還是臺北捷運及臺北車站等地下鐵路遭洪水淹沒的嚴重災情。事實上,由於納莉颱風發展過程與路徑相當奇特詭譎(如圖1),活躍期又特別長久,是臺灣氣象史上第一個「東北進、西南出」的颱風,故與1986年韋恩、1991年耐特,以及2012年天秤並稱為「侵臺四大怪颱」。

納莉颱風於2001年9月16日晚間登陸且滯留臺灣本島長達49小時又20分鐘,除造成臺北都會區繼2000年象神之後最嚴重的淹水災害外,亦刷新各地測站之雨量紀錄,北中南各地均發生淹水及土石流等土砂災害(如圖2~圖6),臺鐵縱貫線山線、海線及宜蘭線部分路段中斷,經濟損失高達300億新臺幣,並造成94人罹難、10人失蹤。

由於颱風侵襲時又適逢八月初一天文大潮,且南湖大橋附近之基隆河與內溝溪的聯繫堤防尚未施作完成,河水直接灌入市區,再加上南湖大橋受上游漂流貨櫃阻塞影響,造成基隆河沿岸淹水、臺北捷運板南線、淡水線、臺北車站等地下鐵路遭洪水淹沒,並導致忠孝東路、內湖、南港、汐止等處嚴重淹水,臺北交通陷入空前的嚴重混亂(如圖7~圖9)。此外,因當年度桃芝、納莉颱風接連襲臺造成重大傷亡與損失,以及美國九一一事件,政府決定下半旗致哀,而當年雙十國慶煙火亦決定取消施放。

想知道每一張照片的地點及背後的故事,請連上歷史影像平台(https://photo.swcb.gov.tw),更歡迎的大家在此平台上分享手邊的歷史照片!

圖1 納莉颱風詭譎的路徑

圖1 納莉颱風詭譎的路徑(中央氣象局提供)


圖2 宜蘭縣大同太平山管理處前發生土石流
2 宜蘭縣大同太平山土場收費站前發生土石流(柯明淳提供)

圖3 宜蘭縣礁溪鄉匏崙村小礁溪發生土石流(柯明淳提供)

3 宜蘭縣礁溪鄉匏崙村小礁溪發生土石流(柯明淳提供)

圖4 新北市北城區頂埔里新北DF220土石流潛勢溪流發生災害(盧廷治提供)

4 新北市北城區頂埔里新北DF220土石流潛勢溪流發生災害(盧廷治提供)


圖5 新北市三峽區大埔里土石流災害(鄧鳳儀提供)

5 新北市三峽區大埔里土石流災害(鄧鳳儀提供)


圖6 雲林古坑華山溪爆發土石流(謝金德提供)

6 雲林古坑華山溪爆發土石流(謝金德提供)

圖7 納莉颱風造成台北縣瑞芳鎮基隆沿岸土砂災情(李光敦提供)

7 納莉颱風造成台北縣瑞芳鎮基隆沿岸土砂災情(李光敦提供)


圖8 納莉颱風時貨櫃沖入河內阻塞河道,導致淹水加劇(李光敦提供)
8 納莉颱風時貨櫃沖入河內阻塞河道,導致淹水加劇(李光敦提供)


圖9 納莉颱風造成中和淹水(李光敦提供)

9 納莉颱風造成中和淹水(李光敦提供)









2020年7月7日 星期二

2020年日本7月豪雨-熊本縣整合型防災情報系統記錄


2020年7月4日起因強勁的梅雨鋒面,造成日本九州的熊本、鹿兒島兩縣,造成破紀錄的洪水災情。

截至7日中午,九州豪雨在最嚴重的熊本縣,目前已至少51人死亡、7人失蹤;加上縣內號稱「日本三大急流」的球磨川等,共9條河川的嚴重泛濫,都造成球磨川流域內的球磨村、人吉市等多個市町村落的道路中斷。根據《讀賣新聞》報導,截至7日的上午,都還有至少60多個集落社群處於孤島狀態,而已經先在政府指示下避難的人數約27萬人。

以下為熊本縣整合型防災情報系統之連結,在此平台上,相關單位及民眾可隨時查詢整體的警戒情報、氣象情報、土砂災害危險度情報、河川水位情報.....等。

其中點選土砂災害危險度情報的畫面,可再點選地圖放大後,以呈現土砂災害危險處所及警戒區域,並可以蛇曲線呈現警戒及雨量變化情形。








2020年6月23日 星期二

【老照片說故事】土石流名詞的起源-1990年歐菲莉颱風花蓮銅門村土石流事件

信大家對於「土石流」這個名詞必不陌生,甚至在台灣,「土石流」幾乎已變成所有坡地災害的代名詞。每次颱風豪雨期間,只要有任何崩塌、地滑或是土砂流出的現象,不論是媒體或民眾,常常都把這些現象通稱為「土石流」。

 土石流的英文原文為「Debris flow」,依據教育部在1983年頒布的《地質名詞》中指出,Debris flow一詞的譯文應該稱作「岩屑流」,而在1989年由何春蓀先生撰著、國立編譯館出版的《普通地質學》大專教科書上,亦將Debris flow譯為「岩屑流」。

 那為何Debris flow現在會譯成「土石流」? 其實與19906月重創花蓮的歐菲莉颱風有關。

 1990623日歐菲莉颱風挾帶豪雨,於秀林鄉銅門村(照片1~4)、榕樹村(照片5)、法華山一帶(照片6~9),引發大規模土石流。其中銅門村的土石流造成29 人死亡,6 人失蹤,68 人無家可歸,房屋全倒24間,半倒11 間,震驚台灣社會。當時農委會邀請的日本專家將此事件定調為「土石流災害」,之後,這源自於日文漢字的「土石流」一詞,即變成為官方使用的正式名稱。

 至於「土石流」一詞在臺灣真正廣為人知、甚至聞之色變,那又是 6 年後另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了,容待後續。

 此外,關於銅門村還有另一段故事。 歐菲莉颱風災後一年,1991 5 月,53 戶銅門村災民遷至5公里外的博愛新村,為臺灣第一件災後遷村的案例。但迫於生計,幾年 後有些居民又回到原地居住。可見遷村要考慮 的問題,不僅只是遮風避雨的房子,更有生計、 文化、社會等複雜的層面需要考量。

想知道每一張照片的地點及背後的故事,請連上歷史影像平台(https://photo.swcb.gov.tw),更歡迎的大家在此平台上分享手邊的歷史照片!

照片1 土石流淹沒銅門12.13鄰之房舍,造成多人死傷及失蹤的慘劇 (郭俊傑提供)

照片1 土石流淹沒銅門1213鄰之房舍,造成多人死傷及失蹤的慘劇 (郭俊傑提供)


照片2銅門地區土石流災害(胡毓錢提供)

照片2銅門地區土石流災害(胡毓錢提供)


照片3土石流淹沒銅門12.13鄰之房舍 (郭俊傑提供)

照片3土石流淹沒銅門1213鄰之房舍 (郭俊傑提供)


照片4 銅門村土石流災後現場(陳禮仁提供)

照片4 銅門村土石流災後現場(陳禮仁提供)


照片5 1990年6月歐菲莉颱風造成榕樹地區嚴重土石流災害(郭俊傑提供)

照片5 19906月歐菲莉颱風造成榕樹地區嚴重土石流災害(郭俊傑提供)


照片6 法華山地區因颱風豪雨挾帶大量土石,造成房舍及農田遭淹埋之慘劇(鄧明星提供)


照片7 大水挾帶大石及土砂將民舍沖毀並淹埋(王國洲提供)

照片8 法華山地區因颱風豪雨挾帶大量土石,造成房舍及農田被淹埋整慘劇(鄧明星提供)


照片9 大水挾帶大石及土砂將民舍沖毀並淹埋(王國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