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轉貼】尋找土石流的記憶 水保局募集老照片 喚防災意識


原文來源: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75108/

Total Shares 620
日前宜蘭礁溪居民正在遠雄新建飯店施工前說明會抗議,質疑開發區鄰近2條土石流潛勢溪,根本不適合開發。但像礁溪這樣「有記憶」的民眾其實不多,為了提高民眾的防災意識,同時建置系統性的土石流資料庫,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土石流防災中心特別發起為期2個月蒐集土石流照片的活動,要藉由網友與研究者的力量,讓民眾做個「有記憶的人。」(上圖為1998年瑞伯颱風台東縣長濱鄉寧埔村土石流災害帶動的巨石,水保局提供)

歷史災難照片勝過千言萬語

住在南投陳有蘭溪旁、豐丘國小附近的居民,是否還能記得1996年時賀伯颱風造成的慘況?(土石流防災中心提供)
住在南投陳有蘭溪旁、豐丘國小附近的居民,是否還能記得1996年時賀伯颱風造成的慘況?(土石流防災中心提供)
發起募集土石流照片活動的土石流防災中心主任陳振宇表示,他在留日期間發現無論日本政府、博物館或民間團體,都很會蒐集「歷史災難照片」,「像100年前的海嘯、地震、土石流都拿得出來,很厲害!」也很希望在台灣能推動類似的資料庫。
而在防災實務上,也常面臨當同仁以「歷史資料」佐證、提醒民眾曾經發生土石流,民眾卻難以「深入體會」。或是同仁前往現場勘查時,有時也會因當地「一片祥和」,感覺不出有土石流的可能。
因此為了將相關資料蒐集得更完備,也讓民眾「更有感」,防災中心才特別發起蒐集老照片的活動,希望藉網友的力量帶社會大眾重返災難現場。

金帥飯店是前車之鑑,礁溪遠雄要步後塵?

6年前莫拉克風災,導致台東知本溪暴漲、不斷沖刷一旁提岸,離岸100公尺的金帥飯店最終承受不住,於9日近午時刻轟然倒塌於滾滾泥流中;即便畫面透過媒體24小時不斷放送讓人印象深刻,但去年底離金帥300公尺處仍建起了新的觀光酒店大樓。
其實,「知本溫泉村」在1973年娜拉颱風就曾發生類似事件。陳振宇說,這張灰白照片的提供者是名退休、資深的水保局前輩,照片中巨型土石和斷垣殘壁,跨越40年的時間仍清晰可見,「經過考證、定位,其實拍攝的位置就在金帥飯店附近。」
再進一步比對發現,金帥飯店的位置在1973年時,「其實還是河道」,是因多年沒發生土石流,加上人口發展、觀光需求,才逐漸束縮河道;因此雖然金帥飯店離堤岸還有100公尺,「但40年前他這裡就是河道。」
1973年娜拉颱風造成台東知本溫泉村遭土石流沖毀的情況,想不到40年後金帥飯店仍「就地重演」土石流慘劇,而透過平台,還能清楚掌握拍攝位置、鄰近的潛勢溪流。(土石流防災中心提供)
1973年娜拉颱風造成台東知本溫泉村遭土石流沖毀的情況,想不到40年後金帥飯店仍「就地重演」土石流慘劇,而透過平台,還能清楚掌握拍攝位置、鄰近的潛勢溪流。(土石流防災中心提供)
另外南投信義鄉的神木村隆華國小,其實也是「歷史不斷重演」的案例。1996賀伯颱風過境,全台航空、鐵路全面停飛、停駛,南投縣水里、信義、鹿谷災情慘重。而平台上公開已蒐集到的隆華國小照片,可以清楚看見礫石橫躺、校舍混亂、便利超商遭掩埋的狼藉景致。
雖然隆華國小及附近雖於賀伯颱風後整治,921大地震時一度受創、重建,但莫拉克颱風一來,又再度發生土石流、重創該地區。
而遠雄集團預計於宜蘭礁溪建設的「豐富五峰旗」、「春秋礁溪」2座飯店,更緊鄰「宜縣DF027」、「宜縣DF0282條土石流潛勢溪,後者風險等級更被評為「中」。由於居民對昔日土石流、水災記憶猶新,現在遠雄又預計打造50間客房的飯店,引來許多居民、地方議員質疑。
平台除了可以看歷史照片外,還能進一步了解全台灣的土石流潛勢溪離你家多近,像知名的礁溪車站,一出來就有3條潛勢溪,而遠雄選定的飯店位址更鄰近2條土石流潛勢溪。(土石流防災中心提供)
平台除了可以看歷史照片外,還能進一步了解全台灣的土石流潛勢溪離你家多近,像知名的礁溪車站,一出來就有3條潛勢溪,而遠雄選定的飯店位址更鄰近2條土石流潛勢溪。(土石流防災中心提供)

網友、研究者一同參與,共構教育、故事資料庫、購屋參考

「我們是希望這個活動可以有系統地整理、蒐集相關資料,讓大眾可以做個『有記憶的人』,」但受限於舊照片取得不易,雖然曾有「政府出版品」,但多解析度不夠、無法使用,因此希望社會大眾、研究者能共同參與。
「網友也能透過上傳照片,自由編輯『照片故事』,」讓大眾更了解照片的情境;而揭露這些資訊,也有助於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或是「買屋的選擇」。平台上除可以看見照片外,還可一覽全台土石流潛勢溪流,像宜蘭礁溪火車站出來就有3條,鄰近鬧區的林口台地、輔大附近也有許多潛勢溪流分布。
至於照片的上傳者可依照自身需求設定「創用CC權限」,依照「姓名標示」、「非商業使用」、「禁止改作」、「相同方式分享」等4種設定、6種組合;目前農委會提供的都以「最寬鬆的『姓名標示』」分享,也就是只要標記圖片來源,即可進行使用。
Total Shares 620

2015年8月21日 星期五

【轉貼】【蘇迪勒啟示】災害超出經驗值 調適防災策略需更新、落實


原文連結:http://e-info.org.tw/node/109555

【蘇迪勒啟示】災害超出經驗值 調適防災策略需更新、落實

文字大小
 7  1 Share0 
 
 
本報2015年8月19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天鵝颱風可能來襲,回顧蘇迪勒颱風帶來驚人雨量,各地傳出大小災情。記者於災後走訪新北市烏來山區,雖因防範得宜,未造成嚴重人員傷亡。但也發現此次風災超過以往經驗值,包括避災、土石流潛勢地區資訊建立等都有所不足,顯示面對愈來愈頻繁且難以預測的天災,需要加緊腳步訂定、實踐更靈活的調適策略。
信賢部落烏砂溪旁的大納渡假農場全部沖毀,溪流也改道。
信賢部落烏砂溪旁的大納渡假農場全部沖毀,溪流也改道。攝影:陳文姿。

天災變動大  而我們對土地仍有太多不了解

蘇迪勒颱風於8日清晨登陸台灣,帶來連夜狂風豪雨,烏來地區從7日深夜起陸續降下600多毫米的雨量。根據烏來信賢里居民林福全表示,7日傍晚就已在到當地活動中心避難,是以土石流沖入他家時,人並不在屋內。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土石流防災中心主任陳振宇表示,等大雨來臨才通知避難對老年人來說相當不便,這次提前預警,證實是相當有用的。
福山里與信賢里因有石流潛勢溪流,颱風期間會提前進行避難。但這次傳出土石流淹沒民宅災情的忠治里並沒有土石流潛勢溪流,反而沒有提前避難。長期在忠志部落的傳道師尤命美卡證實,部落沒有嚴重災情,以往颱風雖有道路坍塌,但至多一兩天即可搶通。這次災情始料未及。據忠治村民以萬解釋,這次不幸被土石沖走的村民,是因為在部落的房子年久失修,所以搬到工寮居住,「但即便是工寮,以往也是安全的區域。」
雨勢集中加劇的趨勢造成的災害,往往超出以往的經驗值。陳政宇說,隨著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地質更新資料,未來土石流潛勢區域還會再增加。我們對台灣這塊土地知道的還不夠,我們需要知道更多。
信賢部落附近的道路已被完全阻斷
信賢部落附近的道路已被完全阻斷。攝影:陳文姿。

部落就地避難、自主救災  不缺糧最缺汽柴

至於為何採取就地避難,陳振宇解釋,新聞中「滅村」的說法是不確實的,無論是傳出滅村的小林村、或是合流村,都不是全村被淹沒,村中有相對安全的地區,可以提供避難。
陳政宇表示,在外援抵達前,因應災區村莊的自救,水保局有提供鄉公所補助,可事先請廠商提前將重機械待命災區,以便裡應外合,盡快修復災區,但機具應配置在哪裡,卻往往無法事先預料。此外,消防署跟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也都有維護災區通訊的機制,但是衛星電話會受雲層的影響。食物方面,山區應維持十天,平地三天儲糧。
烏來區公所沈惠康課長則表示, 每年區公所都會進行防災演習,至於對外聯絡的衛星電話,這次因設備被吹斷,無法使用,防災儲糧應該有五天。
但忠治村民質疑官方說法,區公所的演習並沒有針對村民,村民對這方面並不知情,存糧在哪也不知道。這次主要的糧食來源,是村民平日備有的。「我們原住民家的冰箱都很大,打獵來的會先冷凍,也有養雞鴨等。大概可以提供一個禮拜。」
這次物資比較不足的其實是運輸所需的汽油、發電的柴油。至於水的部分,因為山區水源乾淨,並沒有問題。
對當地居民來說,比較不足的物資其實是運輸所需的汽油、發電的柴油。攝影:陳文姿。

天災不可免  地質敏感區應禁止開發

從短期防災來看,蘇迪勒颱風期間,政府的防災對策發揮一定成效,但在執行上,卻又不足,仍有改進空間。
長遠來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陳永明組長指出,未來這類極端災害事件將常態化,超乎過去歷史經驗,而面對無法預知的災害,降低生命財產損失的方法就是人們必須避免在危險的地方居住。
隨著更多地質研究資料出爐,公私部門是否願避免地質敏感區位的開發,或仍把開發利益當前提,無視災害的可能傷亡?更多擋土牆更高堤防能否將災害阻擋於外?蘇迪勒颱風已成過去,我們仍將面對未來災害。

【轉貼】風災避難何處去? 你不可不知的防災地圖資訊


原文:http://e-info.org.tw/node/109610

風災避難何處去? 你不可不知的防災地圖資訊

文字大小
 3  1 Share0 
 
 
本報2015年8月21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天鵝颱風來不來,全台都在警戒中,面臨極端氣候災害,防災應變不可少。以日本311海嘯為例,在災情慘重的岩手縣釜石市,釜石小學締造了無人傷亡的「釜石」奇蹟,其原因就在於平時嚴密的防災教育訓練,讓這些孩子在災難突襲時,展現出比成年人更正確、快速的決斷力。反觀台灣,我們如何獲取環境變動的相關資訊?該往何處避難比較好?
對此,國內各部會已釋出各種防災資訊,並製作成可在行動載具上使用的APP,例如想知道是否會有水災,水利署「行動水情」App會告訴你最新資訊;而中央氣象局提供「地震防災求援」App;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提供「土石流防災資訊整合版」APP;核災,請查原能會。
內政部消防署網站則提供了避難地點資訊,但每種災難都指向同一個避難場所嗎?面對複合式災難,比如急降雨造成通訊與道路中斷、地震海嘯導致核災等等,又該如何因應、找到失散家人?記者尋遍各網頁後,發現答案不只一個。

防災地圖? 先找區公所網站

國內的災害防救體制,採三層分級觀念,由中央部會提供災害潛勢地圖等圖資,地區再依據當地特性,如地勢低窪,人口多寡,地理位置等,繪製在地的地區防災地圖。也就是說,無論是地震、水災、或是土石流,資料都會彙整到各區公所。所以只要到區公所網站的防災專區,就可以查得簡單又易懂的防災避難疏散地圖。內政部消防署針對全省各地也提供類似的資訊。
由地方民眾與專業團隊合作繪製防災地圖,這樣才可以確保地方資訊的正確性,但實際上,大部分的防災地圖還是由政府單位決定,而各地的防災地圖資訊差異也很大。
台南市麻豆區巷口里防災地圖(資料來源:消防署)
台南市麻豆區巷口里防災地圖,點圖可放大(資料來源:消防署)
逃難地點可能比你想像的遠。圖為台北市北投區永明里疏散避難地圖,點圖可放大。(資料來源:北投區網站)
消防署災害預防科李國齡科長表示,消防署的深耕計畫戶分期補助地方建立防災體制,但個別淹水清淤的工程,或是土石流等,不同災害是由不同主管機關負責。
所以,如果你家是在土石流潛勢區,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土石流防災資訊網也針對土石流災情的村里提供地圖。水利署的水患自主社區資訊系統,也針對容易發生水患的地點製作更詳盡的地圖可供參考。這兩個網站都提供更詳盡的地區防災資訊,但這只針對特殊地區。
宜蘭縣頭城鎮土石流疏散避難圖。資料來源:水保局網站。
宜蘭縣頭城鎮土石流疏散避難圖,點圖可放大。資料來源:水保局網站。
永樂社區水災防災地圖(資料來源:水利署網站)
永樂社區水災防災地圖。點圖可放大。資料來源:水利署網站。

為什麼我不知道我家的防災地圖?

為什麼絕大多數的人不知道去哪裡找防災地圖的資訊?這答案跟所處縣市有關。防災地圖的推廣,各縣市不一,高雄市從2011年就每戶發放防災卡,有些地區會以年曆印製發放,有的地區僅公佈在里民中心。
除此之外,教育部針對各級學校,積極推廣校園防災計畫「家庭防災卡」,請家長與學童共同參與討論填寫,資訊包括不同情境的安置地點與收容所。透過事先規劃,在災難發生時可盡快與親人取得連繫。
教育部推動的家庭防災卡
教育部推動的家庭防災卡
但如果已畢業多年,或是無就學子女,縣市首長或里長也沒積極傳播防災資訊,就只能自己上網去找資訊了。

防災地圖玩真的還是玩假的?

進一步看這些防災地圖,通常會指出一個原則:水災應就地避難或垂直避難;低窪地區前往避難收容處所,地震:前往開放空間或公園避難。此外,地圖中至少會有一處的收容所,有些地區會提供室外與市內兩種不同選擇,或依據災害特性提供不同避難地點。
防災地圖的圖示
防災地圖的圖示。點圖可放大。
我們以麻豆區圖示來看,防災地圖具備的項目:針對不同災情的收容所、取水點、物資儲備點、通訊設備放置點、福利機構等,大致都被納入考量。
2010年中度颱風凡那比侵襲下,老人養護中心老人半身淹於水中的畫面,引發各界重視福利機構在災害中須被優先撤離的問題,因此,福利機構也特別標示出來。這份防災地圖概念完備,可惜的是,取水點、物資、通訊設備放置點等資訊都未在地圖中標示出來。
相較之下,許多縣市只提供簡易疏散避難圖,簡單逃生方向,加上一個避難地點,與連絡電話,訊息嚴重不足。
但因不同災害而設置不同避難點,是否也容易造成混亂?農委會水土保持局防災中心主任陳振宇舉例說,2014 年日本廣島發生嚴重土石流,兩位老人在慌亂中,反而跑到地震避難處。故提供單一、相對安全的選擇,也是另一種考量。

如果剛好外出去旅行時發生災害….

PWS功能,將來若遇到災難時,政府可以在數秒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資料來源 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
PWS功能,將來若遇到災難時,政府可以在數秒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資料來源 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
若剛好外出而身處災區,透過Google台灣災害應變資訊平台,就可得到即時資訊,目前可顯示颱風、豪雨、土石流、淹水、河川水位和公路等資訊,資料來自中央氣象局、水利署、水土保持局、公路總局及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正在推動公眾示警系統(PWS),主動將災防示警訊息傳到民眾手機,預計2017年完成,但功能僅限於使用4G手機的民眾。
若還想進一步了解防災資訊,在中央地質調查所,可依地址查到地質資料,如順向坡、土石流、斷層等,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災害潛勢地圖」網站的「地圖查詢」,也可查到各區天然災害,包含斷層、土石流、暴雨淹水潛勢等資訊。
不過,不管查了多少地圖、APP,提前準備,跟家人事先商量才是趨吉避凶之道。另外,災難發生時,交通運輸、通訊等可能都會中斷,這些因素都要納入考量。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2015年8月14日 星期五

【轉貼】2000年起台灣「短延時降雨」頻率增 極端氣候致災主因


原文: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74404/

TOTAL SHARES 73
蘇迪勒颱風帶來大雨,重創烏來交通,不過根據福山雨量站資料,累積雨量並沒有破當地記錄,關鍵致災原因是雨量太集中,從88日凌晨3點到8點,短短6小時就下了442毫米,破歷史新高;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曾分析20年來,各地3小時累積雨量,排行前20名者,有16個集中在2000年之後,顯見近年這種「短延時降雨」確實有增加趨勢。(圖片來源 / 土石流防災資訊網
烏來福山雨6小時和12小時雨量在這次颱風破紀錄(圖片來源_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烏來福山雨6小時和12小時雨量在這次颱風破紀錄(圖片來源_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為了防範集中降雨帶來的災害,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特別引進「區域防災降雨雷達」,有別於以往大範圍監測,這種雷達著重在低空、區域降雨,資料準確度更高,且回送速度比現有雷達快3倍,北部雷達站預計年底發包,最快後年第一季啓用。

暴雨集中,防災更困難

集中降雨往往讓人措手不及,輕則淹水,重則造成土石流,危及身家財產安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資料顯示,這次烏來的福山雨量站72小時累積降雨量792毫米,在以往不算少見,但6小時累積442毫米、12小時655豪米,卻破了歷史紀錄。根據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公告,烏來只要雨量累積550毫米,就有土石流發生潛勢。
近年台灣暴雨致災的案例越來越多,烏來並非單一個案,這次三峽竹崙路每小時雨量也到達100毫米,導致山洪暴發,沖走兩人;2010年梅姬颱風過境,迎風面的蘇澳也曾測得每小時181毫米降雨量,刷新設站紀錄,水淹到二樓,多處土石流;去年63日,嘉義市因鋒面籠罩,每小時雨量超過100釐米,造成鐵路兩度停駛,抽水機反應不及,市區一片水鄉澤國。
三峽區竹崙路災害分析圖(圖片來源_水保局,災害前和底圖照片來自google地圖)
三峽區竹崙路災害分析圖(圖片來源_水保局,災害前和底圖照片來自google地圖)
災防中心氣象組曾分析全台「短延時致災強降雨」的時空特性,選取1992年到2011年,3小時累積130毫米雨量的案例,比對後發現,第一名是2002年的娜克莉颱風,基隆彭佳嶼3小時累積476毫米;造成蘇澳大淹水的梅姬颱風排行第二,3小時雨量444毫米;第三名為2001年桃芝颱風,花蓮光富鄉測得391毫米。
1992~2011 年 3 小時累積雨量前 20 名事件(圖片來源_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1992~2011 年 3 小時累積雨量前 20 名事件(圖片來源_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2000年之後,短延時強降雨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排行前20名的紀錄,有16個在2000年之後;分析原因,有18個是因為熱帶性低氣壓,如颱風或熱帶擾動,2個是夏季的午後對流雨,而2000年後的紀錄,全是因為颱風或熱帶擾動;顯示颱風是近年造成災害的主因,接著是夏季午後對流雨,以及梅雨鋒面。
2009年橫掃全台的莫拉克颱風,爆發力沒有特別強,只排名第14,但連續兩三天豪雨不斷,屬於長延時強降雨,因此釀成巨大災害。
強降雨增加是否代表近年氣候變遷越來越劇烈?災防科技中心副研究員于宜強表示,無法完全確定原因,氣候變遷需要百年資料,且太陽能供電、微波傳送資料的科技發達,近年雨量站可以設在較偏僻的地方,監測到的降雨容易破紀錄,唯一確定的是近年短延時強降雨確實有增加趨勢。
中央氣象局下個月實施的新版雨量定義,特別把3小時累積100毫米雨量,納入豪雨特報,大雨定義也新增每小時40毫米。
短延時致災降雨受各類天氣影響的日數與比例(圖片來源_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短延時致災降雨受各類天氣影響的日數與比例(圖片來源_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增設「區域防災降雨雷達」,回傳資料速度快3倍

為了因應短延時強降雨,氣象局特別在台灣北中南,引進「區域防災降雨雷達」。
傳統的氣象雷達360度旋轉,向空發射電波,屬於全空域掃瞄,觀測範圍廣達半徑460公里,雖然範圍廣,且發射的是S頻段電波,受雨衰影響較低,但短時間的強降雨預測準確率較差。
中央氣象局技正陳志雕解釋,傳統雷達觀測高度是對流層頂,這時雖然觀測到水滴,但之後可能會蒸發,不一定全落下,因此預估的降雨量比較不準確;同時因為觀測範圍大,旋轉時間長,完成一次監測需要6分半到7分鐘。
區域防災降雨雷達採用C頻段,觀測範圍比較小,只有半徑60公里,但也因此測量的高度比較低,最外圈大約1000公尺,在這個高空的雲只有兩種,一種是積雨雲,即一般常看見黑壓壓、會下大雨的雲;另一種是積雲,也是容易下雨的型態。換句話說,傳統雷達是觀測高空的雲,防災降雨雷達則是正在降落的雨滴,因此準確度較高。
傳統雷達觀測解析度是1公里,防災降雨雷達則是150公尺,相當於每150公尺就設一個雨量站,因此整體解析度比較高,且因為觀測範圍較小,每2分鐘就能傳回一個點的資料,多爭取了3倍防災時間。
防災降雨雷達每座造價一億,中央氣象局第一階段在新北樹林山上、台中大肚山,以及南部設立三座雷達,其中樹林站年底就可發包,最快後年第一季啓用,觀測範圍包括雙北、桃園,台中也可望在後年建設完成;下一階段預計在雲嘉南和宜蘭等易淹水的低窪區,再設兩座雷達。
不過花東和山區因為地形阻隔,防災降雨雷達效果有限,目前還沒考慮設置,陳志雕也坦言,即使北部的防災降雨雷達設好,也不一定可以預測這次烏來的情況,或許會有山區死角,目前氣象局還在思考,如何在山區找出比較有效的觀測方式。
防災降雨雷達觀測範圍小,但比較準確,資料回傳速度也快三倍(圖片來源_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防災降雨雷達觀測範圍小,但比較準確,資料回傳速度也快三倍(圖片來源_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監測系統升級,更需配合平時防災、資料分析

觀測技術提升,仍須搭配跨部會的資料分析,雙管齊下才能有效防災。陳志雕表示,未來雨量資料將會送給各部會,水利署、水保局可以比對不同的地形資料、水文模式,分析雨水流到某處要多少時間。「只要我們整合的時間比淹水早,就能多爭取防災時間,例如要不要趕緊抽水、防災避難。」
此外,陳志雕說,若能搭配手機定位系統,及時傳播資訊,民眾就能知道這場雨下多久如果在外被雨困住,民眾知道只要下一小時,或許可以進去咖啡廳喝杯咖啡,若短期內不會停,就可搭計程車或請朋友救援。
農委會水保局防災中心主任陳振宇認為,除了提升觀測技術,民間的應變機制也很重要,日本近年強調「自主防災社區」,由民眾和專家討論,擬出災害地點、預演疏散、避難步驟,水保局也將這套機制引進許多社區,例如這次預先撤村的合流部落,從下而上參與,民眾比較有感。
TOTAL SHARES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