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

【轉貼】防災的績效在那裡?


災工作就是在防微杜漸,沒有災情發生就是最好的績效。


只是大多數人沒能看到這一層,所以才會

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



原文:https://paste.plurk.com/show/1395023/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赤忠者無誇誇之言.善醫者無煌煌之名~


從前,有三位將軍,分別奉命保護一批百姓到另一個地方,途中有一批很強大的匪盜在活動。第一位將軍抱著僥倖心理上路了,結果路上碰到強盜,全軍覆沒。

第二位將軍連護送的百姓都配發了武器,遇到強盜後奮勇拚殺,以傷亡近半的代價,抵達了將要去的地方。

而第三位將軍先派人對沿途進行細緻的訪察,找到了一條幾乎不為人知的小道,然後故佈疑兵,趁著強盜還沒摸清他的底細時,帶著百姓從這條小道趕到了他要去的地點,毫髮無傷。

結果,那位負了重傷的將軍被人奉為英雄,還寫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傳頌他的英勇。那位沒打仗,沒死人的將軍則默默無聞.....

神醫扁鵲,千古聞名。但是有一回魏文王問他,我聽說你家兄弟三人俱都醫術高明,你們三個誰的醫術最高啊?

扁鵲就回答說:「我大哥醫術最高,二哥次之,兄弟三人中,扁鵲的醫術是最差的。」

扁鵲說:「我大哥給人看病,總能防患於未然,一個人病情剛剛有點徵兆,他就消除了疾患,防止疾病的發生,病人都以為他只能治些頭疼腦熱的小毛病,所以他沒有名氣;我二哥在病人的小病將要發展成大病前,就有辦法把它治好。所以病人並不覺得自己患了多麼嚴重的病;而我呢,經常要治到病人生命垂危的時候才起死回生,所以人人都覺得我醫術如神,這麼難治的病都能夠治好!」

地震了,一所府學的教授們拚命地從磚石瓦礫中往外搶救學子,另一所府學的教授們早就注意房舍建築的安全,毫髮無傷。拚死救人的先生們出名了,沒有死人的那家府學,名氣就沒他們大。

有一家人失了火,別人幫著勉強搶救出一些財產,主人就很感激前來救火的街坊,卻根本不記得失火前就很好心地再三勸他移走柴禾、注意防火的人,「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

以慘重的代價,取得了一丁點的功績,卻獲得了無上的榮光,是不是人們更在乎表面上的轟轟烈烈呢?

孫子曰:不戰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而那些名將,哪一個不是「一將功成萬骨枯」?

真正的成功者,恰恰是這些默默無聞的人。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成績。 ~~~轉~~~

2017年5月19日 星期五

野溪治理真的只有三面光嗎?


多人批評野溪治理工程破壞生態

我能理解。

不過,如果是像下圖,莫拉克後,阿里山的頓阿巴娜野溪的狀況。

這裡的生態早就被莫拉克給毀了。

如果要靠自然的力量去復原,也許幾十年也未必能達成,更何況下游還有保全對象。

這時人為的工程手段就是不得不為的選擇。



野溪治理真的只有三面光嗎?

如果現地的條件許可,工程的作法還是可以加速生態的復原。

就像上面這條頓阿巴娜野溪,經過治理後,目前的現況是如此


10年前國內首次將生態檢核納入集水區治理

面臨極端氣候及日益複雜的災害型態,如何在安全與生態之間取得平衡,真的是個難題。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10年前,水土保持局自96年「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特別整治計畫」中即開始研擬試辦生態檢核表,為國內最早在集水區治理應用生態檢核的機關。



甚至,目前已在一定規模以上的工程,將環境友善納入工程契約,訂定罰則。



十年磨一劍

經過不斷推動水土保持治理工程之環境友善措施,水土保持局於105年參加「國家永續發展獎」,以呈現治理工程納入生態考量後,棲地現況復原良好,保護動植物生存、活動與繁衍之空間,深獲委員肯定而獲得獎項。

這是水土保持局保育治理組李正鈞科長日前分享的短講-「105年國家永續發展獎-水土保持導入生態保育計畫」,期待您撥些時間了解一下,目前水土保持局這十年來努力的方向。

當然,我們也一直努力,期望未來所有的水保工程,都能兼具防災與維護生物多樣性功能,達到永續生態環境的目標。

簡報檔下載:http://tech.swcb.gov.tw


同場加映
工程生態檢核機制分享-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蘇維翎經理
簡報檔下載:http://tech.swcb.gov.tw



後記

身處公門,其實有時真的很為難,也更難讓所有人滿意。有人要安全、有人要生態、有人要效率、有人要完善的溝通.....這些都不是可以簡單用二分法就能解決的。

在時間的壓力下,公務部門也只能在決策當下,選擇當時最可行方案處理,但不論無怎麼作,總會有人不滿意。而不滿意的聲量,往往是最吸引版面及讓人注意的,且在傳播不滿意方的意見時,往往看不到另一方的原因及論述,特別是在社群媒體時代。

如果這樣生態不改變,我們永遠只能看見台灣好像只有負面消息,官員都是腦殘,長久以往,誰還要進公門? 進來的,想作事的,整天處理這些情緒,還能好好作事嗎? 這對台灣真的好嗎?

如果可以,當您看到政府單位做的對的,做的好的,請不吝給予肯定。
當然,作的不好的地方,也請給予指教。
至少,這二者,請儘量給予相同的聲量。


感恩。







2017年5月14日 星期日

「水土保持局技術研究發展小組」滿一歲了


悄悄地,「水土保持局技術研究發展小組」滿一歲了。

滿滿地感謝這一年來長官的支持、本局及分局同仁的協助、諸位師長及好友們的指導、以及小組成員們的努力。

儘管一年來,在組織定位、發展目標、推動順序上,尚有不同想法。
儘管一年來,在形塑協作文化、推動規劃建議、發展成果應用上,仍有努力空間。

雖然過程挫折難免,幸運地,終能堅持朝向目標的路上。
縱使路上偶有風雨,美妙地,總能再見雨過天青的美景。

感謝老天,總是讓我遇見難得的好夥伴。
感謝老天,總是讓我在徬徨猶疑時,適時回想起-莫忘初衷。



中華民國105年5月13日水保人字第1051851402號公告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為擘劃前瞻策略、推動跨域技術整合、強化技術支援能力、建立研究發展能量,以因應氣候變遷可能帶來之衝擊,並為未來成立試驗研究訓練單位奠定基礎,特設立技術研究發展小組。」 




2017年5月11日 星期四

【定義】何謂災害管理中的「減災」? 以土石流災害為例


減災屬於災害管理的一環,乃指為降低某地區未來災害發生的頻率、規模、衝擊等,所採行的政策及措施。減災措施一般可分為二類:

1.結構性減災措施:
意指興建實體防災設施;以土石流災害為例,如興建防砂壩、梳子壩、導流堤、沉砂池等硬體工程,以及建立警戒與監測系統等。 

2.非結構性減災措施:
意指透過法令、政策、保險或各種軟體與管理對策來減緩、降低或轉移災害可能造成之衝擊;例如土石流潛勢溪流之調查與公開、防災疏散避難規劃、警戒發布與避難機制建立、山坡地利用管理、水土保持計畫擬定與實施、特定水土保持區劃定等。




資料來源:土石流災害防救業務計畫、水土保持手冊、維基百科、

註:所謂災害管理( Disaster Management ),是針對危險情況的一種持續性、動態性的規劃管理過程,以減少危險情況的不確定性及降低災害發生之可能。從「管理」的觀念而言,有關災害種類、預防方法、發生時間、應變方式、復原計畫、政策檢討等,均是災害管理的範疇。 災害發生之過程可分為減災(mitigation )、整備(preparedness )、應變(response )、復原(recovery )四個階段,每階段皆環環相扣,一個階段沒作好,就會影響下一階段的工作。事實上,預防勝於治療,因此近年來的重點逐漸轉移至減災工作上,因為減災才是最根本且長期性的災害管理措施。 (土石流防災資訊網)

2017年5月4日 星期四

「失敗的力量」-看日本災後檢討委員會的文化

擁抱失敗,才能發現改變的力量


最近讀到一本書-「失敗的力量」。

裡面以醫療保健航空界,這二個當今世界上最重要且與安全攸關的產業來做對照,在面對失敗時的態度及處理方式,造成二者日後在出事率改善上的巨大落差

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的資料,2013年全世界有3640萬商業班機,載運著超過30億名乘客。只有210人死亡。西方國家建造的噴射機平均每100萬航班,會發生0.41次事故─即平均每240萬航班會發生一次事故

2013年,《病患安全期刊》發表了一份研究,提出可預防傷害相關的提前死亡數為一年超過40萬人(可避免的傷害分類中包含誤診、配藥錯誤、病患於外科手術時受傷、手術時開錯部位、輸液不正確、摔倒、灼傷、褥瘡以及手術後併發症)。2014年夏天,在參議院聽證會上作證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教授,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受尊敬的臨床醫師,彼得.J.普羅諾佛斯特(Peter J. Pronovost)醫學博士指出,這個數字等同於每24個小時,就有兩架大型噴射機在空中相撞

造成這二個產業在安全記錄上的巨大落差,最大的原因在於航空業用非常謹慎的態度看待失敗,並透過「黑盒子」的解密與公開,建立正視失敗及容許失敗的文化,並用最公正無私的角度去剖析失敗的原因,無論是機械故障或人為疏失,調查的重點會放在探究根本原因與思考未來解決的方向,而非急著判定當事人的責任



日本的災後檢討委會員機制


一直很欣賞日本在重大事件後的檢討委員會機制及文化。

就以2016年11月8日,日本福岡市地下鐵施工造成街道陷落成大坑的事件以例。
事後,所有的檢討委員會的資料是對外公開的。
每一次的事件,其實都是珍貴的學習案例。

惟有將所有的資料公開,並設法讓它轉化為成長的養份,
這樣才是面對失敗的正面態度,才能進一步由失敗經驗累積為成功的基石。


https://www.pwri.go.jp/jpn/kentou-iinkai/kentou-iinkai.html





台灣必須建立正視失敗及容許失敗的文化

任何事件後檢討調查的重點,必須放在探究根本原因,並思考將來解決的方式,而非急著判定當事人的責任!

如果沒有這個前提,任何調查將沒有人願意說真話,一切也都白搭!!

誠如前二年寫的文字:http://cychen59.blogspot.tw/2014/11/blog-post_29.html

防災人的夙命?


5年了,莫拉克的惡夢還沒散去~~
現在還要繼續為國賠案傷神~~ orz

==========================================

防災工作,有時真的很讓人沮喪。

災害前,不論是劃定潛勢區或是防災宣導時,總是不被當回事。

應變時,總要在資訊有限,充滿不確定的情況下,在公眾安全及不擾民的矛盾前提中,作出艱難的決斷。

災害後,還得承受來自各界事後諸葛的質疑、媒體的公審、立法院及各級長官的關切、檢調與監察院的調查、甚至纏訟多年,這無止盡的官司及精神壓力。

事後諸葛人人都會,但在事件發生前的當下,誰能扮演上帝的角色,對於還沒發生的事情,能有100%神準的預言。

日本經驗:先救災、再究責。尊重專業,理性討論。
台灣經驗:先究責、再救災。名嘴當道,訴諸激情。

您覺得那一種才會形成正向循環? 那一種才會形成向上提昇的力量?

有功無賞,打破要賠。
這就是台灣防災人員的現況與困境。

立院諸公及各級長官啊,能不能幫忙解決防救災人員的困境啊!
社會大眾及螢幕前的您,能不能對防救災人員的專業多一些信任與尊重啊!

如果這個社會都以不信任為前提,把防弊當作無限上綱的藉口。
那這個社會每件事都必須增加昂貴的成本,緊急時都可能因保守遲疑而造成憾事。

所以,

如果把儘力搶救更多病患的醫生,硬打成強摘器官的兇手,那就不要抱怨未來再也沒有器官捐贈的可能。

如果把已窮盡心力,費盡唇舌的防災人員,都用事後諸葛的態度去嘲諷究責,那就不必期待會有更多有心有能力的人會投入改善這個國家的防災體系。

如果每次都要苛責那些已奮不顧身的救災人員,為何還是沒搶救出所有的人命,那就不必期待以後還會有人願意以搶災救災為志業。

建立一個制度很難,摧毀它卻很容易。
培養一個專家很難,毀滅他卻輕而易舉。
達成一個良善互信的社會很難,崩解它卻可能只在彈指間。

但,所有事情的轉折,往往就在每個人的一念間。
我們的社會,打算往那兒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