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些時間,讀完這份資料,個人覺得在後續研究與推動方向這部份,對局裡而言,最值得參考~~ 就簡單整理如下,也許下次開會就用得到了~~
摘錄2012/3/31 日本深層崩塌檢討委員會資料
http://www.jsece.or.jp/news/2012/teigen20120402.pdf
肆、後續研究與推動方向
一、深層崩塌之發生與移動機制
(一)發生機制之探討
了解發生機制,將有助於後續的預測與警戒模式之開發,故須先探討:
1.豪雨造成深層崩塌之機制
2.地震造成深層崩塌之機制
3.地震後降雨深層崩塌之機制
4.岩盤潛變(重力變形)伴隨豪雨或地震造成深層崩塌之機制
(二)土砂移動機制之探討
了解土砂移動機制,將有助於未來危險區域之劃設、工程配置及避難計畫之研擬,故須探討:
1.滑動型及流動型之形成原因:
滑動型其土體擾動較小,流動型土體擾動程度大,其形成條件應先了解。
2.滑動型及流動型之運動模式開發
3.大規模崩塌之移動機制
二、深層崩塌之預測方式
(一)深層崩塌可能發生地點之預測
例如使用光載lidar、空中電磁探查、衛星遙測等新技術,可求得精確的地形、地貌資料,掌握地表及地下的微小變形;另坡面上出現大量湧水處,亦為一明顯特徵。
(二)發生規模的預測
使用光載lidar等,掌握地形配合各種物理探查,推估可能之崩塌面積及深度。
(三)發生時間的預測
雖然深層崩塌的誘因包含地震、降雨及地盤潛變,但因地震預測涉及另一難解之議題。故此處建議先針對降雨及地盤潛變作探討。例如找出降雨、地下水位、斜面變形速度等可觀測之數據或發生前兆,與深層崩塌發生與否之關連性。
(四)發生頻率之評估
如能評估出發生頻率,就能推估各種對策之成本效益。評估方式或可採用碳14年代測定法、年輪年代法、火山灰編年法等。
(五)影響範圍之預測
了解影響範圍後,才能評估相關防災設施之設計與成效。但評估影響範圍又涉及到深層崩塌後土砂之移動機制,例如會形成土石流或是變成天然埧阻塞河道,這部份尚有許多不明確的地方,須要更進一步研究。
三、深層崩塌的防災對策
(一)硬體對策
1.容許局部損壞的工程設計及成效評估方法
2.研發更有效的防災設施
(二)軟體對策
1.探討深層崩塌之特性與現有土砂災害警戒情報如何接軌
現有土砂災害警戒情報之對象僅限於淺層崩塌及土石流,但由過去經驗知深層崩塌前,常會先發生淺層崩塌及土石流,故可進一步研究如何在現有土砂災害警戒情報中,提供深層崩塌之警訊。
2.安全避難處所的確保。
3.發生前兆之掌握及警戒避難機制
4.防災避難計畫
四、深層崩塌發生時之緊急作為
(一)研發如何快速掌握深層崩塌地點的方法
例如使用衛星SAR、寬頻地震儀等。
(二)研發如何快速評估堰塞湖水量及可能潰決時間等之方法
五、加強各相關單位及產官學界之合作
(一)防災相關單位之合作
(二)災害發生時,各單位現地緊急應變之合作機制
(三)相關技術之研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