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06 日本砂防部--特殊土砂災害警戒避難制度檢討會議資料(中譯本)
日本砂防部定期會針對一些議題邀集專家學者召開檢討會議,並將會議資料與結論公開,如下連結:
http://www.mlit.go.jp/river/sabo/kondankai.html
其中2009年8月6日召開的「特殊土砂災害警戒避難制度檢討會」,因為討論的內容主要是針對發生頻率較低,但災害規模較大的特殊土砂災害的議題,例如大規模崩塌造成的堰塞湖及其潰埧後造成的災害;且很不幸的是,就在開會的當週,台灣遇到了近幾十年來最大的天災--莫拉克颱風,並在南台灣造成多處前揭會議所討論的「特殊土砂災害」,例如小林村的深層崩塌。
有鑑於此,當時就讀於京都大學及神戶大學等的多位留學生,便主動徵詢國土交通省並取得同意後,將會議的資料完整翻譯了。
參與同學包括當時的 京大同學 翁御棋、許之威、李學霖、彭亦純、陳浩政、洪聖銘、吳若彤、黃玉芬、張又華、蔡佩宜
訪問學者 長榮大學土地開發學系 邵佩君老師
神戶大學同學 李文鳳 李文英
感謝他們的熱情,才有以下的文件。
(註:當時這些翻譯完的文件,有傳給各大學的幾位教授,不過,不知為何,並沒有傳到水保局手上~~~ orz )
在取得現已於北海道大學任教的翁御棋兄的同意後,我重新將這些資料刊登於我的BLOG上,希望能有更多的迴響。
================== 我是分隔線 ===============================
這是這次會議的完整連結,共召開三次會議,中譯的部份僅針對第一回的會議。
http://www.mlit.go.jp/river/sabo/tokushu_dosha.html
一、會議資料原文連結如下:
http://www.mlit.go.jp/river/sabo/tokushu_dosha/tokushu_dosha1_shiryo.pdf
中譯部份,共分成5個檔案,連結如下:
P1~10 http://www.box.com/s/f753bc92a58e7b8826e5
P11~23 http://www.box.com/s/af003708a77dafb98020
P24~33 http://www.box.com/s/715040b445f41befaef4
P34~46 http://www.box.com/s/89bf0c17b5ea32dddb45
P47~56 http://www.box.com/s/9449c79204a222749891
二、附件
(一)參考資料一:2009年(平成21年)7月21日 山口縣土石流災害狀況
原文: http://www.mlit.go.jp/river/sabo/tokushu_dosha/tokushu_dosha1_sanko1.pdf
中譯: http://www.box.com/s/9f5c609e5d16c08ae4c9
(二)參考資料二:土砂災害防止法概要 (如對日本土砂災害防止法內容不甚了解的朋友,建議可參考本文件)
原文: http://www.mlit.go.jp/river/sabo/tokushu_dosha/tokushu_dosha1_sanko2.pdf
中譯: http://www.box.com/s/2b527d46f3702309dc2a
(三)參考資料三:2006年(平成19年)9月~2007年1月召開的「大規模土砂災害危機管理檢討 委員會」會議結論
原文:http://www.mlit.go.jp/river/sabo/tokushu_dosha/tokushu_dosha1_sanko3.pdf
中譯:http://www.box.com/s/ff9b810bf5945e73fd9b
(註:此委員會之會議完整資料,可至此連結下載)
http://www.mlit.go.jp/river/sabo/link_daikibo.htm
2012年4月19日 星期四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為何日本的土石流危險溪流統計數據10年來都沒變過?
為了強化土石流防災的工作,台灣這幾年一直持續在進行土石流潛勢溪流的調查。
土石流潛勢溪流的數量,也從85年賀伯颱風之後的485條,逐步增加到今年2月剛公布的1660條。
各縣市統計表
詳細地點查詢
如果您也曾試著了解與台灣天然條件類似的日本,他們公布的土石流危險溪流的條數是多少呢?
這裡有統計的結果。
答案是183,863條~~~~ 約是台灣目前數量的110倍~~
扣除日本國土面積約是台灣的10倍大的因素,目前就密度上來看,日本公布的土石流危險溪流數量仍為台灣的11倍。
單就數據上來看,台灣在這方面的調查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
不過,細心的您,也許已發現日本這個數據的統計時間已經是10年前了!!
為何日本的土石流危險溪流統計數據10年來都沒變過?
以下是我試著了解的原因~~
一、日本所謂的土石流危險溪流(實為土砂災害危險箇所的其中一種)劃設是在早期的三法(砂防法、地滑防止法、急頃斜地法)主要是針對硬體工程及部份限制開發行為 等思維下規定的, 但平成13年(2001年)開始實施「土砂災害防止法」 則已改成為軟體防災避難為主體思維,目前日本各都道府縣還在持續劃設 的「土砂災害警戒區(黃)」(本法第6條)、「土砂災害特別警戒區(紅)」(本法第8條),以及颱風豪雨期間,市町村發布的「避難勸告」(柔性)或「避難指示」(強制)(第7條),即是依此法所發布的。 所以,您看到的網頁資料(http://www.mlit.go.jp/river/sabo/link20.htm )只統計到平成14年(今年是平成24年),因為之後,日本即以 「土砂災害警戒區(黃)」及「土砂災害特別警戒區(紅)」 為主要劃設的標的,原來的土砂災害危險箇所的資料便不再更新了。
二、承上,但目前仍列為防災的參考資料,以及持續施作硬體整治工程的標的,故並未廢止或刪除。所以有關土砂災害危險箇所的硬體整備率仍持續在統計。如下:
二、土砂災害防止法的概要說明在此:http://www.mlit.go.jp/river/sabo/sinpoupdf/gaiyou.pdf
原則上是由中央訂定基本指導方針,縣市政府進行調查與劃定工作。
三、承上,依土砂災害防止法,在劃設土砂災害「土砂災害警戒區(黃)」及「土砂災害特別警戒區(紅)」前,必須先辦理基礎調查,目前這部份最新的統計資料在此。(統計至平成22年7月,2010年)
四、至於「土砂災害警戒區(黃)」及「土砂災害特別警戒區(紅)」目前最新的劃設進度在此:(已更新到2012/2/29)
另,由下面連結的網頁下半部,可看出警戒區的劃設統計,幾乎是每個月都在更新,亦即代表日本已將重心全部放在這項工作上。
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2012/3/31 日本深層崩塌議題後續建議研究與推動方向摘要
花了一些時間,讀完這份資料,個人覺得在後續研究與推動方向這部份,對局裡而言,最值得參考~~ 就簡單整理如下,也許下次開會就用得到了~~
摘錄2012/3/31 日本深層崩塌檢討委員會資料
http://www.jsece.or.jp/news/2012/teigen20120402.pdf
肆、後續研究與推動方向
一、深層崩塌之發生與移動機制
(一)發生機制之探討
了解發生機制,將有助於後續的預測與警戒模式之開發,故須先探討:
1.豪雨造成深層崩塌之機制
2.地震造成深層崩塌之機制
3.地震後降雨深層崩塌之機制
4.岩盤潛變(重力變形)伴隨豪雨或地震造成深層崩塌之機制
(二)土砂移動機制之探討
了解土砂移動機制,將有助於未來危險區域之劃設、工程配置及避難計畫之研擬,故須探討:
1.滑動型及流動型之形成原因:
滑動型其土體擾動較小,流動型土體擾動程度大,其形成條件應先了解。
2.滑動型及流動型之運動模式開發
3.大規模崩塌之移動機制
二、深層崩塌之預測方式
(一)深層崩塌可能發生地點之預測
例如使用光載lidar、空中電磁探查、衛星遙測等新技術,可求得精確的地形、地貌資料,掌握地表及地下的微小變形;另坡面上出現大量湧水處,亦為一明顯特徵。
(二)發生規模的預測
使用光載lidar等,掌握地形配合各種物理探查,推估可能之崩塌面積及深度。
(三)發生時間的預測
雖然深層崩塌的誘因包含地震、降雨及地盤潛變,但因地震預測涉及另一難解之議題。故此處建議先針對降雨及地盤潛變作探討。例如找出降雨、地下水位、斜面變形速度等可觀測之數據或發生前兆,與深層崩塌發生與否之關連性。
(四)發生頻率之評估
如能評估出發生頻率,就能推估各種對策之成本效益。評估方式或可採用碳14年代測定法、年輪年代法、火山灰編年法等。
(五)影響範圍之預測
了解影響範圍後,才能評估相關防災設施之設計與成效。但評估影響範圍又涉及到深層崩塌後土砂之移動機制,例如會形成土石流或是變成天然埧阻塞河道,這部份尚有許多不明確的地方,須要更進一步研究。
三、深層崩塌的防災對策
(一)硬體對策
1.容許局部損壞的工程設計及成效評估方法
2.研發更有效的防災設施
(二)軟體對策
1.探討深層崩塌之特性與現有土砂災害警戒情報如何接軌
現有土砂災害警戒情報之對象僅限於淺層崩塌及土石流,但由過去經驗知深層崩塌前,常會先發生淺層崩塌及土石流,故可進一步研究如何在現有土砂災害警戒情報中,提供深層崩塌之警訊。
2.安全避難處所的確保。
3.發生前兆之掌握及警戒避難機制
4.防災避難計畫
四、深層崩塌發生時之緊急作為
(一)研發如何快速掌握深層崩塌地點的方法
例如使用衛星SAR、寬頻地震儀等。
(二)研發如何快速評估堰塞湖水量及可能潰決時間等之方法
五、加強各相關單位及產官學界之合作
(一)防災相關單位之合作
(二)災害發生時,各單位現地緊急應變之合作機制
(三)相關技術之研發
摘錄2012/3/31 日本深層崩塌檢討委員會資料
http://www.jsece.or.jp/news/2012/teigen20120402.pdf
肆、後續研究與推動方向
一、深層崩塌之發生與移動機制
(一)發生機制之探討
了解發生機制,將有助於後續的預測與警戒模式之開發,故須先探討:
1.豪雨造成深層崩塌之機制
2.地震造成深層崩塌之機制
3.地震後降雨深層崩塌之機制
4.岩盤潛變(重力變形)伴隨豪雨或地震造成深層崩塌之機制
(二)土砂移動機制之探討
了解土砂移動機制,將有助於未來危險區域之劃設、工程配置及避難計畫之研擬,故須探討:
1.滑動型及流動型之形成原因:
滑動型其土體擾動較小,流動型土體擾動程度大,其形成條件應先了解。
2.滑動型及流動型之運動模式開發
3.大規模崩塌之移動機制
二、深層崩塌之預測方式
(一)深層崩塌可能發生地點之預測
例如使用光載lidar、空中電磁探查、衛星遙測等新技術,可求得精確的地形、地貌資料,掌握地表及地下的微小變形;另坡面上出現大量湧水處,亦為一明顯特徵。
(二)發生規模的預測
使用光載lidar等,掌握地形配合各種物理探查,推估可能之崩塌面積及深度。
(三)發生時間的預測
雖然深層崩塌的誘因包含地震、降雨及地盤潛變,但因地震預測涉及另一難解之議題。故此處建議先針對降雨及地盤潛變作探討。例如找出降雨、地下水位、斜面變形速度等可觀測之數據或發生前兆,與深層崩塌發生與否之關連性。
(四)發生頻率之評估
如能評估出發生頻率,就能推估各種對策之成本效益。評估方式或可採用碳14年代測定法、年輪年代法、火山灰編年法等。
(五)影響範圍之預測
了解影響範圍後,才能評估相關防災設施之設計與成效。但評估影響範圍又涉及到深層崩塌後土砂之移動機制,例如會形成土石流或是變成天然埧阻塞河道,這部份尚有許多不明確的地方,須要更進一步研究。
三、深層崩塌的防災對策
(一)硬體對策
1.容許局部損壞的工程設計及成效評估方法
2.研發更有效的防災設施
(二)軟體對策
1.探討深層崩塌之特性與現有土砂災害警戒情報如何接軌
現有土砂災害警戒情報之對象僅限於淺層崩塌及土石流,但由過去經驗知深層崩塌前,常會先發生淺層崩塌及土石流,故可進一步研究如何在現有土砂災害警戒情報中,提供深層崩塌之警訊。
2.安全避難處所的確保。
3.發生前兆之掌握及警戒避難機制
4.防災避難計畫
四、深層崩塌發生時之緊急作為
(一)研發如何快速掌握深層崩塌地點的方法
例如使用衛星SAR、寬頻地震儀等。
(二)研發如何快速評估堰塞湖水量及可能潰決時間等之方法
五、加強各相關單位及產官學界之合作
(一)防災相關單位之合作
(二)災害發生時,各單位現地緊急應變之合作機制
(三)相關技術之研發
2012年4月9日 星期一
2012年3月31 日本砂防學會深層崩塌委員會最新工作報告
日本歷年來也曾發生多次深層崩塌事件,但一直未受充份重視,相關研究與討論也相對較少。
但自2009年莫拉克颱風小林村發生大規模的深層崩塌災難後,日本砂防界開始重新檢視這個議題。除促成 NHK在2010年3月來台拍攝「深層崩塌」的記錄片外(同年6月播出),日本砂防學會(JSECE) 也在2010年10月邀集相關領域之專家學者組成「深層崩壞相關基本事項檢討委員會」。
這是2012年3月31日最新召開的委員會議資料,連結如下:
http://www.jsece.or.jp/news/2012/teigen20120402.pdf
砂防學會也在4月2日召開了記者會,資料如下:
http://www.jsece.or.jp/news/2012/shiryo20120402.pdf
這份資料整理了目前日本對於深層崩塌相關調查、研究、技術開發的最新進度,以及後續之建議事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歷次的委員會議資料,也可在砂防學會網站的最新情報下載,連結如下
http://www.jsece.or.jp/indexj.html
但自2009年莫拉克颱風小林村發生大規模的深層崩塌災難後,日本砂防界開始重新檢視這個議題。除促成 NHK在2010年3月來台拍攝「深層崩塌」的記錄片外(同年6月播出),日本砂防學會(JSECE) 也在2010年10月邀集相關領域之專家學者組成「深層崩壞相關基本事項檢討委員會」。
這是2012年3月31日最新召開的委員會議資料,連結如下:
http://www.jsece.or.jp/news/2012/teigen20120402.pdf
砂防學會也在4月2日召開了記者會,資料如下:
http://www.jsece.or.jp/news/2012/shiryo20120402.pdf
這份資料整理了目前日本對於深層崩塌相關調查、研究、技術開發的最新進度,以及後續之建議事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歷次的委員會議資料,也可在砂防學會網站的最新情報下載,連結如下
http://www.jsece.or.jp/indexj.html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