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7日 星期六

日本「流域治水」政策內,『砂防』的主要內容與推進措施(更新:逐項翻譯及說明)

2024年行政院新內閣為積極推動水及流域之永續發展,強化氣候變遷下流域韌性,協調整合跨部會資源、規劃相應調適方案, 並採以計畫性推動執行,已成立「水及流域永續推動小組」。該小組由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擔任召集人,秘書長龔明鑫、陳金德擔任副召集人,幕僚單位是經濟部水利署。陳金德指出,行政院長卓榮泰已主持「系統性治水」會議,因應極端氣候帶來豪大雨、強降雨頻率增加,在政府預算有限情況下,將以「不造成重大傷亡」、「不造成重大財產損失」、「不造成人民長時間生活不便」為目標進行經費配置。

流域治水的概念,由來已久。過去日本強調「治水必先治山」,台灣早期亦有「治山防洪」相關的計畫。

今(2024)年日本砂防部也整理一份『砂防』在流域治水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主要內容與推進措施如下:


原文件pdf下載:https://www.mlit.go.jp/mizukokudo/sabo/content/ryuiki_sabo.pdf

以下就上圖各主要內容進行逐項翻譯及補充說明:



流域治水中『砂防』的主要內容與推進措施

  • 基於氣候變遷和社會狀況的變化,流域治水是一種由國家、地方政府、企業及居民等多方合作的綜合防治方法,旨在防範水患,減少損失。
  • 砂防事業在流域治水框架下,從多層面推進防災工作以降低災害風險,包括:
    1. 防止與降低土砂災害(Hazard)
    2. 減少受災對象(Exposure)
    3. 降低災害衝擊、加速復原時程(Vulnerability)
  • 註:上述三項即對應風險之定義(風險Risk=危害Hazard x 暴露量Exposure x 脆弱度Vulnerability)

防止與降低土砂災害

土砂・洪水氾濫對策 ~與河川事業的聯繫~

  • 有效攔截土砂與漂流木
  • 找出高風險區域

說明: 由於土砂和河川洪水交互作用導致的氾濫災害頻發,故採有效地攔截土砂與流木,推進土砂防災設施的整備。

流域漂流木對策 ~與林業事業的聯繫~

  • 透過砂防事業攔截漂流木
  • 由林業事業進行森林整備

說明: 為了防止和減輕整個流域的漂流木災害,林業事業和砂防事業協同合作,實施整體且高效的流木對策。

綜合土砂管理 ~與河川、堤壩、海岸的聯繫~

  • 海岸
  • 河川・堤壩
  • 砂防

說明: 透過砂防事業與堤壩對策等的聯繫,實現更有效的治水對策與堆積土砂的有效利用。

綠色基礎設施的整備,活用砂防壩進行小水力發電 ~GXSABO項目~

  • 通過與地區居民的合作,進行坡面植生回復等,兼顧景觀,實現防止與減少土砂災害。
  • 支援發電事業者等導入小水力發電。

日本砂防部《令和5年(2023)土砂災害報告》的架構和內容分析

天在台大土木大地組Seminar分享時,學生問我:日本的防災比台灣強在何處?

單就技術面上,我覺得台日差異不大,甚至在某些領域,台灣走得更前面。

但比台灣早40年建立的防災體系,至少2代人所累積的「底蘊」,才是我們尚需仰望之處。

日本的防災機制建立可以追溯到1961年,當時制定了《災害對策基本法》。這部法律為日本的災害防救體系奠定了基礎,明確規範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災害預防、緊急應對及災後復原等方面的責任與義務。

此外,隨著歷史上多次重大災害的發生,日本不斷完善其防災體系。例如,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促使日本政府開始重視防災工作,並於1960年將每年的9月1日定為「防災日」,以提高全民的防災意識和應變能力。這些措施和法律的制定標誌著日本防災機制的逐步建立和發展。

還好,現在有了ChatGPT等AI工具,我們可以更快的掌握日本的優點,並分析及強化自身的能力。

========

 日本砂防部《令和5年(2023)土砂災害報告》的架構和內容分析 by ChatGPT

報告下載:https://www.mlit.go.jp/river/sabo/jirei/r5dosha/r5dosyasaigai.pdf

報告架構分析






根據檔案目次及內容概要,報告主要分為以下幾部分:

  1. 土砂災害發生概況

    • 包括全國土砂災害的發生次數、趨勢(從昭和57年到令和5年)。
    • 最近10年土砂災害的分佈及影響。
  2. 災害原因與類型

    • 涉及台風、大雨、火山活動、融雪等多種引發土砂災害的原因。
    • 以令和5年6月29日的暴雨及颱風事件為重點案例。
  3. 重大災害案例

    • 包括福岡縣、佐賀縣及其他地區的具體土石流及滑坡案例。
    • 涉及災害現場圖片、應對措施及後續影響。
  4. 技術支援與應對

    • 「TEC-DOCTOR」及「TEC-FORCE」的派遣與技術支持。
    • 早期著手的應急措施(如部分申請制度的活用)。
  5. 防災與減災措施

    • 災害相關緊急事業的實施案例(靜岡縣、長野縣等)。
    • 跨部門協作及地方政府的防災行動。
  6. 統計與地區分佈

    • 土砂災害的都道府縣分佈情況。
    • 設施效果的分析案例。

重點內容

  1. 土砂災害的趨勢與影響

    • 土砂災害的發生頻率隨極端氣候事件增加。
    • 受影響地區多為降雨量高或地質脆弱區域。
  2. 成功應對案例

    • 透過部分申請制度快速啟動應急措施。
    • 地方社區積極參與的防災訓練有效減少人員傷亡。
  3. 技術力量支持

    • TEC-DOCTOR和TEC-FORCE提供專業技術諮詢和現場支援,顯示技術力量在災害應對中的關鍵性。
  4. 設施的防護作用

    • 透過導流堤、錨固工程等基礎設施,有效降低災害發生及影響範圍。

強化建議

  1. 加強數據視覺化

    • 在趨勢分析部分增加更多直觀的圖表,例如熱點地圖、年際變化對比,幫助讀者快速理解重點。
  2. 深化案例分析

    • 可增加對應急措施成效的量化評估,如提前避難對人員傷亡減少的具體貢獻。
    • 更詳細地解釋TEC-DOCTOR和TEC-FORCE的干預流程和技術效果。
  3. 統計信息更細化

    • 將都道府縣分佈數據分解到各市町村層級,展示更精細的災害熱點區域。
  4. 提升國際可借鑒性

    • 提及其他國家防治土砂災害的經驗,並展示日本做法的創新性和適用性,增強國際合作潛力。
  5. 引入未來預測

    • 利用大數據或AI模型,對未來土砂災害趨勢進行預測,指導防災規劃和資源配置。

2024年11月17日 星期日

【防災知識】避難路線淹水時應注意事項與自我保護方式

些年,日本發生多起撤離時因為道路淹水,民眾無法分辨道路及排水溝的位置,導致遭洪水沖走致死的案例。

因此相關的避難指引特別強調:

「即使氾濫水的流速緩慢,水深超過0.5公尺時,即使是成年人也會難以行走,因此在開始浸水後移動是非常危險的。因此,如果無法確保足夠的時間進行避難,或根據水深情況,撤離至預定的避難場所不一定是合適的選擇,此時需要根據自身判斷,進行緊急避難行動,例如轉移至自家二樓或鄰近安全的建築物,儘量保護生命安全(緊急安全確保)。這一點在防止避難過程中的事故等方面至關重要。」

我不確定目前的自主防災社區或防災士的教材是否均已有類似的提醒,如果沒有,建議儘速補上,並透過媒體等各種管道多加宣傳,讓更多的民眾知道。這才是強化災害管理及風險溝通的具體行動,不是嗎?

檢討現行災害管理體系的不足非常關鍵,批判現行防災資訊傳遞方式的作法也很重要;但同時,我們也需要思考如何在現有資源與時間限制下逐步提出並落實具體可行的方案。

參考資料:日本國土交通省「水害ハザードマップ作成の手引き(水災危害地圖製作指南)



2024年10月山陀兒颱風

左側: 標題:淹水流速很強
描述:淹水流速很強,水深達到膝蓋程度時,即使是成年人行走也會變得困難。作為緊急避難措施,選擇暫時停留在高且堅固的建築物中也是一個選擇(除了發生海嘯的情況)。

右側: 標題:淹水很渾濁
描述:淹水(尤其是洪水)呈現褐色並且渾濁,水路與道路邊緣以及打開的下水道孔洞是看不見的。在不得已移動穿過積水時,應使用棍子確認腳下的安全,確保不會陷入隱藏的危險。


**標題:**
從實例與實驗數據中得知,即使是成年人在0.5公尺的水深下避難也很困難
**【避難・移動的實例】**

---

**[東海豪雨]**
在東海豪雨水害期間,使用橡皮艇等救助工具避難時,浸水深度超過膝蓋。
(引用:廣井脩編著 (2003)。「2000年東海豪雨災害における災害情報の伝達と住民の対応」東京大学社会情報研究所紀要,第19号,P1-229)

---

**[伊勢灣台風]**
根據伊勢灣台風時避難者的問卷調查結果,浸水深度在成年男性0.7公尺以下,女性0.5公尺以下的情況下,仍可成功避難。
(引用:財團法人日本建築防災協會(2002)。「地下空間における浸水対策ガイドライン」同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