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同樣有水保局的同仁自費前往學習 ,另外多了二位暨南大學的夥伴一同參與。
- 會場及野外現勘地點詳如地圖(連結)
- 大會議程及公告(連結)
- 詳細議程及發表題目明細(連結)
- 歷次研究發表會論文集下載(連結)
也許是今年的地點真的太偏遠了,相較於過去幾年,今年口頭發表論文158篇,海報216篇,明顯較過去減少,也少了過去幾年都有開的全英文國際session。
- 5/18工程現地觀摩(A路線)
- 今年也有二條路線可選,我選擇的是砂防設施的A路線(地圖),當地主要的問題來自伯耆富士(大山)這座火山產出的大量土砂,以及日本戰國時代開採鐵礦所遺留下來的礦碴,對中下游所造成的災害。
- 有關治理相關單位,包含中央及地方,下圖為中央國土交通省所負責的轄區,也是這回現勘的重點。
- 該地區的治理工程,可遠溯自百年前,參訪的第一站就是1917年完工的金門峽堰堤。該處是利用天然的隘口作為土砂調節的位置,成效良好,經歷百年仍屹立不搖。
- 更令我驚訝的是現場分送的這張百年前的設計圖,讓人驚嘆日本對於資料保存的用心。
- 第二站來到一個農場(大山まきばみるくの里)的展望台,往後看就是大山,往前看就可看到整個弓浜半島(即日野川到皆生海岸),只可惜現勘當日天氣不佳,只能隱約看到海岸。
- 第三站來到中央林野廳鳥取森林管理署2007年完工的「 大山(二の沢)第14号床」的堰堤群,此處的上游有大量的土砂及過去開採鐵礦留下的廢礦碴,若未控制溪床坡度,將可能造成下游重大災情。
- 第四站來到「二の沢防砂堰堤第3及第4工事」這處工地。首先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在工地的資訊看版,上頭滿滿各式安全提示事項等。
- 工程主要採用「SB牆工法」,壩體內部填入現地挖掘的土砂和碎石混合水泥做為內部材,而壩體外部分別使用冷間成形鋼材和水泥牆來做為上游側及下遊側外部材。與傳統的混泥土壩相比,SB牆工法由於高度使用現地材,可大幅降低工期(參考)。
- 在2年前已經廢校的日光小學(現為日光公民館)用完午餐後,即前往今天的最後一站,也是整個日野川水系總合土砂管理計畫的終點--皆生海岸。
- 土砂管理最麻煩的,是如何在時間及空間、自然及安全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而多數的情況,這個平衡點往往是動態的,必須一段時間後重新檢視,調整作法。以這個地區為例,上游的防砂工程固然有效地保護了下游的城鎮,但河川輸砂量不足,也造成海岸侵蝕、退縮的問題。
- 不過,最令我驚豔的還是在「伯耆富士-靈峰大山」這本手冊中這張「大山山系砂防管內圖」,裡頭詳細地紀錄了歷年來這個地區所建置的防砂設施、溪流保全工、床固工等明細及位置,可以完整地看到整體的工程配置,以及雨量計、水位計等監測設施。如果未來能結合資訊化、視覺化呈現,各個防砂設施的完工年份、土砂沖淤現況,將會是流域土砂管理上的重要平台。
整體而言,如同大家的印象,日本的工地管理相對是較為嚴謹的。但面對自然災害威脅下,如何在保障安全與環境生態間尋求合適的作法,日本自己都還在摸索的階段。但,肯定的是,日本在對專業的堅持、尊重,以及對歷史資料與文物的重視,都是值得學習的對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