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9日 星期五

野溪治理真的只有三面光嗎?


多人批評野溪治理工程破壞生態

我能理解。

不過,如果是像下圖,莫拉克後,阿里山的頓阿巴娜野溪的狀況。

這裡的生態早就被莫拉克給毀了。

如果要靠自然的力量去復原,也許幾十年也未必能達成,更何況下游還有保全對象。

這時人為的工程手段就是不得不為的選擇。



野溪治理真的只有三面光嗎?

如果現地的條件許可,工程的作法還是可以加速生態的復原。

就像上面這條頓阿巴娜野溪,經過治理後,目前的現況是如此


10年前國內首次將生態檢核納入集水區治理

面臨極端氣候及日益複雜的災害型態,如何在安全與生態之間取得平衡,真的是個難題。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10年前,水土保持局自96年「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特別整治計畫」中即開始研擬試辦生態檢核表,為國內最早在集水區治理應用生態檢核的機關。



甚至,目前已在一定規模以上的工程,將環境友善納入工程契約,訂定罰則。



十年磨一劍

經過不斷推動水土保持治理工程之環境友善措施,水土保持局於105年參加「國家永續發展獎」,以呈現治理工程納入生態考量後,棲地現況復原良好,保護動植物生存、活動與繁衍之空間,深獲委員肯定而獲得獎項。

這是水土保持局保育治理組李正鈞科長日前分享的短講-「105年國家永續發展獎-水土保持導入生態保育計畫」,期待您撥些時間了解一下,目前水土保持局這十年來努力的方向。

當然,我們也一直努力,期望未來所有的水保工程,都能兼具防災與維護生物多樣性功能,達到永續生態環境的目標。

簡報檔下載:http://tech.swcb.gov.tw


同場加映
工程生態檢核機制分享-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蘇維翎經理
簡報檔下載:http://tech.swcb.gov.tw



後記

身處公門,其實有時真的很為難,也更難讓所有人滿意。有人要安全、有人要生態、有人要效率、有人要完善的溝通.....這些都不是可以簡單用二分法就能解決的。

在時間的壓力下,公務部門也只能在決策當下,選擇當時最可行方案處理,但不論無怎麼作,總會有人不滿意。而不滿意的聲量,往往是最吸引版面及讓人注意的,且在傳播不滿意方的意見時,往往看不到另一方的原因及論述,特別是在社群媒體時代。

如果這樣生態不改變,我們永遠只能看見台灣好像只有負面消息,官員都是腦殘,長久以往,誰還要進公門? 進來的,想作事的,整天處理這些情緒,還能好好作事嗎? 這對台灣真的好嗎?

如果可以,當您看到政府單位做的對的,做的好的,請不吝給予肯定。
當然,作的不好的地方,也請給予指教。
至少,這二者,請儘量給予相同的聲量。


感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