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2日 星期一

2015年日本砂防學會研究發表會-- 栃木大会觀摩心得(二) 研討會第1日心得

最近工作愈來愈多,時間愈來愈少,愈來愈難有一個完整的時間可以消化整理一些東西。
只好零碎地寫些簡單的心得,就沒法子重新組織歸納了。

好,開始吧!!

============================我是分隔線 ==============================

總體來說,今年我沒有看到太多令人驚豔的研究成果,但是,還是在許多災害的調查上及研究上,看到他們細緻的一面,值得我們借鏡。同時,經過去年8月廣島市夜間突然發生的短延時強降雨導致的土石流災害,日本在土砂災害的警戒及疏散避難決策上,多建議應該更趨保守,並強調自助、共助,而後才是公助的概念。

  • 為何軟體防災對策不易立即見效?



  • 防災地圖立體化有助於民眾理解



  • 已劃設土砂災害警戒區及特別警戒區的地方,民眾疏散率比較高



  • 日本地方政府同樣面臨人手及預算不足問題,也是冀望於志工的協助




  • 老把戲也能玩出新意 (有趣!)
早期(1993-2005)日本使用的雨量警戒模式,是使用半衰期1.5及72小時的短期與長期有效雨量作為警戒指標。


但由於各地的地質地形條件不同,降雨入滲入土層的速率有快有慢,如全國統一使用相同的半衰期去繪製崩壞降雨臨界線(Critical lin, CL),這種方式當然會造成警戒成效不佳。


一般認為崩塌發生與否和地下水位之上升有直接的關連,京都大學農學院的小杉賢一郎副教授長期在作坡地地下水位的觀測。


結果他發現,在他的測區中,如將降雨半衰期分別改用77及1061小時,則地下水位的高低與降雨蛇曲線的峰值關係相當符合(如下圖右側)。


因此,他認為適當的調整半衰期(每一個地方可能均不同)後的降雨蛇曲線,可以用來代表地下水位的高低,亦即坡面的安定性。同時,利用過往的降雨蛇曲線的峰值,即可定義出CL線。


這種作法的好處是容易讓民眾理解,同時因為CL是訂在過去最大值上,所以降雨蛇曲線超過CL值時,民眾也能了解這場雨比過去都大,比較能促使民眾自主避難。


如以1999年京都災害為例,取不同的半衰期結果當然不同。


經過一連串的測試,可以找到一些可以分辨出崩塌是否發生的半衰期範圍。



應用此法就可以針對每個地方訂出適合的半衰期及CL線。(前提是要有災例吧!)

我個人覺得這個方法實務上未必可行,不過,也許他所提出的每個地方使用的降雨半衰期應該不同,這個觀點是值得思考。


  • 2014廣島土砂災害對於避難勸告發布太遲之檢討方向
下圖為一般市町村隨著狀況逐增加應變人員之示意圖

 災後檢討,將疏散決策到完成避難觀告傳達等工作所需時間,作了詳細的分析,以廣島市為例,大約需要1小時15~50分。

由於土砂災害預測的不確定性太高,所以建議市町村在決定發布避難勸告範圍時,應該更保守一點,加大範圍。解除時機,應該考慮更周延。(這~~~ 在台灣,肯定會被罵死了~~~)

在日本現行的土砂災害警戒系統,多使用1或5km的網格,但在廣島的案例中,由於雨區移動速度很快,用5km的網格才能提早預警,也避免在很短的時間內,連續發好幾次的警戒。(意思是,不是警戒區愈細就愈好!!!)

建議市町村在負責發布避難勸告決策的人員編組,應重新調整。





  • 日本現行土砂災害警戒模式(RBFN)的作者,開始嘗試以降雨頻率的概念來提昇其警戒精度(竟然和我們水保局最近在嘗試的方向一樣,驚!!)





  • 先期降雨對坡面耐震性影響的實驗(這個也蠻有趣的,不過,我更有興趣的是,地震後又遇到豪雨,對坡面穩定性的影響)




  • 找出土砂災害發生前,Twitter可能會密集出現的關鍵字(這也是持續好幾年的研究,希望能由巨量資料去找出那裡可能發生災害)




  •  用XRAIN雷達去觀測推估火山灰量(原來雷達不是只能用來推估雨量,也能拿來推估火山灰量)




  • 土砂災害時,家屋受損程度之評估排序方式(這對於大規模的災損時,是件重要的工作。)







  • 降雨強度與視線能見度及溪水濁度的實驗(這個是我這次看到最有趣的實驗之一 ~~  XD)



  • 土砂災害綜合對策的整理




  • 利用空中電磁探查法去找出深層崩塌潛勢區(這個方法已經出來好幾年了,但似乎今年人氣變高,好幾篇海報前面都聚了不少人在熱烈討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