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轉貼】 地震頻傳,做對了才能活命--一些避難的原則 (銘傳大學 建築系 王价巨 副教授)




地震頻傳,做對了才能活命--一些避難的原則

在 2013年4月22日12:45 由 Jieh-Jiuh Wang網誌
銘傳大學 建築系
王价巨  副教授

越來越多災害訊息,不知道大家只當成一般新聞,還是會連帶想想自己做了甚麼準備? 

前一陣子應邀到幾個公部門及公司演講並協助認識地震及避難的正確方式,這幾天也接到了幾個民間公司機構的邀請,顯見大家對於正確防災知識的關注已逐步提升。這是很好的現象,但是從幾次的實際訓練發現大家的避難認知都來自於網路、電視名嘴和口耳相傳,更多人回答我黃金三角或是標準姿勢這些錯誤的觀念。更麻煩的是,大部分的人都有美好的想像卻從沒有真正演練過。當場要求操作示範才發現:約有七到八成的人扭扭捏捏或是只能傻笑卻完全不知道如何因應。當我們一直在推動很多計畫和社區防災的同時,真的該想想如何推廣最基本的避難觀念與動作給民眾,因為錯誤的避難觀念和方式反而可能導致更嚴重傷害。

觀念先要釐清。逃生避難需要因地制宜,但一定是:「先想避難,再想疏散;先救自己,再幫他人」! 從我之前在FEMA-EMI受訓及實際參與的經驗,有些原則提供參考。

環境的認識和整備很重要。到任何一個地方,一定要養成習慣檢視可以安全離開的通道和路徑。這不是杞人憂天,而是防患於未然。很多空間都用輕鋼架,有整片掉落的危險;吊燈、吊扇是隱形殺手;書架、酒櫃平時優雅有氣質,災時可能是凶器;有些通道都被堵塞;有些人沒走過樓梯,有些人根本沒看過大樓的樓梯在哪;有些樓梯間都放滿雜物和櫃子,這些全部會是障礙,都要小心。如果平時走走看都覺得不太好通行了,災時一定問題更大!現在很多家庭都怕被室內設計師賺太多,所以經常要求設計要做很多很滿,越多諸如水晶吊燈等設施,都增加危險性。現在的室內設計也經常把柱包覆起來或結合櫃子,很難知道牆面的裂縫或是柱子的位置,或是柱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裝飾品,都讓柱子下方不是那麼的安全。更嚴重的是:很多朋友為了加大空間,把整棟連通的牆壁或柱子打掉了,這在災害時會造成如同上下兩支刀子或螺絲起子往家裡鑽的狀況,問題大了!

先發揮一些想像力。大規模地震時會有搖晃外加物品掉落、撞擊、破裂、驚聲尖叫、哭泣混雜的聲音,一定要先設法穩定自己的情緒,慌亂是第一個殺手。如果是晚間發生還有可能是一片漆黑,沒有準備只會加深恐懼。但是,千萬記住,你有8-12秒的時間緊急避難。

首先,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最好還是就地找掩蔽,身體一定要比周圍固定物低。能夠掩蔽全身的避難空間最好(桌下空間如果足夠,一定比桌旁好)。如果辦公室或房間有一堆報告書、活動書架、吊燈、吊扇,平時就要確認掉落、倒塌範圍會不會影響到座位或是可以暫時掩蔽的位置;如果旁邊是一大片玻璃,要小心玻璃爆裂的可能;如果電腦在桌上,要確認會不會倒下,如果在桌下,要確認會不會跟你搶避難空間;除非你正好位於門的旁邊,才會把門打開,不然不應該特別跑去開門;但是,如果火爐、暖爐、烤箱等可能生火的設施正在使用,距離最近的人一定要先關閉;如果你的桌子是高級玻璃桌,那就千萬不要躲桌下;開放式的書房、酒櫃都不是好的避難空間。黃金三角是一個錯誤的說法,指的是堅固物體(例如:桌子、冰箱、櫃子)的旁邊,但是地震造成的物體移動和翻覆反而可能致災,所以千萬別躲冰箱這類大型可能移動的物品旁邊,它並不如你想像的穩重,反而可能奪命。

正確的避難順序是:先確認能夠全身掩蔽的地方,讓自己頭部壓低進入之後,身體慢慢移入該空間內,設法讓全身放鬆,取得一個比較舒服的姿勢,口鼻最好盡可能壓低,如果桌子足夠穩固,就一手捉住桌腳,一手護住肩頸;如果桌子不夠穩固,儘可能兩手抓住兩個桌腳;如果無法全身掩蔽,先把頭部壓低,保護住頭部,再設法保護肩頸,再其次是脊椎。很多人的桌下有斜撐支架,有可能變成銳利的凶器,要小心;很多人的桌下線路複雜,最好收拾整齊;如果你沒有準備防災背包,在底層抽屜備有乾糧和飲用水是一種選擇。台灣目前的建築物多為鋼骨及鋼筋混凝土,不是早期的磚牆或土确厝,整棟直接崩壞的機率較低(如果整棟直接崩壞,也不用跑了)。第一時間往外衝只會增加被掉落物砸傷的機會,增加受傷的風險。即便住在磚瓦房或土确厝,桌下或掩蔽物下都是相對安全的位置。

等待搖晃停了,確認周圍環境不會再有掉落物,樓梯結構沒有明顯裂痕,才從樓梯疏散,千萬不要搭乘電梯,更不要跳樓。爭取時間、逃命為要,不是要選美或走秀,所以不要擔心還沒化妝或換裝,記得以物品保護頭部(能有緩衝更好),攜帶的東西越少越好,這個時候金條金飾鑽石都沒有用,更不要在緊急時刻回去找存摺印章。通過樓梯和通道盡量避免一大群人一次湧入,盡量靠邊走,但是,也留意牆面是否有崩落的可能,並注意可能剝落的磁磚或掉落物。人與人之間的推擠加上恐慌的腎上腺素大量分泌,經常會使得推擠力道更強,危險性更高,很多地震的大規模傷亡是因為慌亂被踩死的。

你不是專業救援人員,請先自救。如果你在大樓外面,不要試著衝進大樓內拯救任何人。我可以理解寵物是你的寶貝,在不妨礙你和其他人第一時間逃生的情況下,可以隨手抱出寵物逃生;如果還要花時間去找寶貝或會妨礙緊急疏散,請先自己逃命,畢竟如果有任何生命上的損失,你的寶貝會更傷心,也拜託在緊急時刻不要欺騙救災人員衝進去救你的「寶貝」,請讓他們有更多時間救更多的「人」。

離開大樓之後,不要站在大樓旁邊欣賞風景,盡量往空曠處移動(在都市中最好是開放空間,避開招牌及路樹,鄰近的防災公園或學校操場尤佳),避開餘震造成鄰近建物會有路樹倒塌及墜落物的危險位置。盡量以步行的方式前進,汽車和機車只會佔住更多的疏散空間,也會造成塞車。如果你確定路徑中已不會有墜落物,保護頭部的物品才可放下。

到達緊急疏散場所時,試著安撫自己的心情,能夠保持沉默的,盡量保持沉默,不需要大聲宣揚過多的資訊或經驗,這個時候大家會有資訊恐慌,過多的不確定性資訊反而會增加人心浮動;一定要講出來才能釋放壓力的人,要找一個可以傾聽的人;想要哭泣的就放聲哭泣,跟家人擁抱也能紓解壓力。自己覺得平靜了,可以伸出援手了,再協助安慰他人。地震結束了,找幾個朋友一起好好聊聊,這個過程才是藉由討論宣洩壓力的良好時機。

有些家庭平時就有家庭防災卡或是談好災害發生的集合點,這是最好的。如果各自避難,不要急著撥打手機,災害發生後的電話通訊可能中斷,即便能夠打通,也不要一直打電話到警政、消防單位要求幫忙找人,因為他們的工作是救人,不是找人。

「居安思危,熟悉環境,因地制宜」。大部分的人碰到地震經常都是相視而笑,不好意思避難。一般而言,8-12秒已足夠有準備的人及時反應,但是面子經常讓人失去先機。再者,養成習慣,有所準備才能活命。恐懼與慌張是比災害更大的殺手,要變成反射性動作才能克服恐懼,演練才能養成反射性的動作。你準備好了嗎?
  
(先想到這些,不知道還有沒有漏掉的,有想到再陸續補充。本文只針對地震,不包含核災的狀況)
  
歡迎引用,但請註明出處!

「蹲低、掩蔽、抓牢(Drop,cover and hold on)」地震口訣

狹小空間若無法全身進入,應該頭部先先進入,護住頸椎。 圖片來源:www.zimbio.com

小心桌子的支架有可能成為凶器。

正確姿勢,頭部如果能再壓低更好。 圖片來源:blog.agilityrecovery.com

萬一桌子被壓垮,頭經常會承受太大壓力,頸椎也會受傷。圖片來源: www.abam.com

2013年4月19日 星期五

2012年土石流潛勢地區民眾疏散避難決策調查

這篇也是摘自來到日本後,所寫的第二篇paper的部分內容~~
前篇是有關地方政府的疏散避難決策因子,這篇則來看看在地民眾的疏散避難決策因子~~
一樣採用AHP問卷方式進行調查。

一、問卷內容

土石流潛勢地區民眾疏散避難決策因子層級關係及內容說明
層級一
(評估指標)
層級二
(評估項目)
評估項目內容說明
一、接獲警報
1.颱風警報
依據本村是否位於颱風警報範圍
2.水保局土石流警戒
依據水土保持局已否已針對本村發布之「土石流黃色警戒」或「土石流紅色警戒」
3.水利署淹水警戒
依據水利署是否已對本村發布淹水警戒
4.撤離通知
接獲包含鄉公所、村里長、親友等通知之避難勸告或強制撤離通知
5.社區有災害潛勢
考量本村範圍有政府公布的土石流潛勢溪流、淹水潛勢區或地質敏感區
二、過去經驗
1.曾經受災
依據自身或鄰居的受災經驗判斷
2.曾疏散,但無災害發生
依據過去曾經多次疏散,但事後並未發生災害的經驗作判斷
3.易成孤島
依據過去颱風豪雨本村是否曾形成孤島,出入不便,甚至無法外出就學、就醫、工作或補給糧食
4.防災演練或宣導
曾經參與防災演練或宣導,了解災害之風險及可能性
5.與以往颱風比較
依據以往颱風的風雨狀況及本村之受災情形,感覺本次風雨可能帶來的風險
三、環境現況
1.風雨增強
風雨已有明顯增強,感到一定的風險性
2.災情傳出
附近已有災情傳出,擔心災情比想像中嚴重
3.鄰居已疏散
附近鄰居已經疏散,擔心災情比想像中嚴重
4.日間或夜間
例如因目前是夜間,在山區交通不便,打算等到明天天亮再疏散或是提早疏散
四、避難處所
1.距離遠近
例如考量避難處所之路程、所需時間之長短,以及自己是否有交通工具可抵達
2.食宿條件
例如考量避難處所是否有供餐、生活機能、住宿條件、是否與熟人同住等
3.安全性
包含前往避難處所路途之安全性,以及避難處所之安全性
五、家庭與經濟
1.家庭成員
因家中成員有老弱婦孺,疏散不易或需他人協助
2.影響收入
考量如去避難將無法工作,影響收入
3.財物損失
擔心疏散期間,家中遭竊或農作家畜無人照料等造成損失


二、調查對象
以土石流潛勢溪流所在之村里民眾為主,其中部份曾有疏散避難經驗,部份則無,本研究將分別統計分析,以作為比較。回收的有效問卷共32份,其中9份為實際有疏散經驗者,23份為無疏散經驗者。


三、調查結果
    (一)各層級因子相對權重

層級一
層級二
有疏散避難經驗
無疏散避難經驗
整體
都會周邊
淺山
深山
整體
都會周邊
淺山
深山
接獲警報

0.173
0.121
0.172
0.177
0.172
0.135
0.145
0.250
過去經驗

0.223
0.164
0.212
0.250
0.220
0.142
0.227
0.231
環境現況

0.239
0.061
0.261
0.273
0.284
0.149
0.305
0.308
避難處所

0.258
0.393
0.243
0.233
0.230
0.249
0.251
0.148
家庭與經濟

0.107
0.260
0.111
0.066
0.094
0.325
0.073
0.062
接獲警報
颱風警報
0.140
0.064
0.155
0.134
0.132
0.103
0.156
0.092
土石流警戒
0.256
0.328
0.241
0.259
0.273
0.304
0.275
0.215
淹水警戒
0.108
0.081
0.094
0.157
0.158
0.242
0.156
0.105
撤離通知
0.329
0.360
0.314
0.339
0.273
0.267
0.206
0.458
社區有災害潛勢
0.167
0.167
0.196
0.110
0.164
0.084
0.207
0.130
過去經驗
曾經受災
0.315
0.219
0.296
0.386
0.227
0.129
0.256
0.222
曾疏散,但無災害發生
0.102
0.109
0.087
0.135
0.081
0.089
0.089
0.055
易成孤島
0.222
0.137
0.259
0.169
0.255
0.391
0.195
0.321
防災演練或宣導
0.261
0.432
0.261
0.207
0.255
0.284
0.230
0.268
與以往颱風比較
0.101
0.102
0.096
0.104
0.182
0.106
0.230
0.134
環境現況
風雨增強
0.150
0.200
0.123
0.195
0.191
0.446
0.173
0.102
災情傳出
0.311
0.308
0.278
0.370
0.322
0.227
0.418
0.166
鄰居已疏散
0.256
0.357
0.239
0.245
0.328
0.193
0.281
0.506
日間或夜間
0.283
0.135
0.360
0.189
0.160
0.135
0.128
0.226
避難處所
距離遠近
0.234
0.200
0.189
0.359
0.256
0.388
0.269
0.159
食宿條件
0.132
0.200
0.097
0.206
0.157
0.224
0.146
0.134
安全性
0.634
0.600
0.714
0.435
0.587
0.388
0.585
0.708
家庭與經濟
家庭成員
0.477
0.143
0.489
0.588
0.548
0.536
0.648
0.316
影響收入
0.229
0.429
0.231
0.161
0.210
0.271
0.150
0.325
財物損失
0.293
0.429
0.280
0.251
0.242
0.194
0.202
0.359

註:本表以各層級群組因子間之相對權重表示,黑體字為相對重要因子(權重和已逾或已接近50%)。

(二)層級二各細項因子絕對權重
層級一
層級二
有疏散避難經驗
無疏散避難經驗
整體
都會周邊
淺山
深山
整體
都會周邊
淺山
深山
接獲警報
颱風警報
0.030
0.011
0.033
0.029
0.028
0.019
0.028
0.027
土石流警戒
0.055
0.055
0.052
0.056
0.058
0.055
0.049
0.063
淹水警戒
0.023
0.014
0.020
0.034
0.033
0.044
0.028
0.031
撤離通知
0.071
0.060
0.067
0.073
0.058
0.049
0.037
0.134
社區有災害潛勢
0.036
0.028
0.042
0.024
0.035
0.015
0.037
0.038
過去經驗
曾經受災
0.087
0.050
0.078
0.117
0.061
0.025
0.072
0.060
曾疏散,但無災害發生
0.028
0.025
0.023
0.041
0.022
0.017
0.025
0.015
易成孤島
0.061
0.031
0.068
0.051
0.069
0.075
0.055
0.087
防災演練或宣導
0.072
0.098
0.069
0.063
0.069
0.054
0.064
0.072
與以往颱風比較
0.028
0.023
0.025
0.031
0.049
0.020
0.064
0.036
環境現況
風雨增強
0.035
0.013
0.032
0.052
0.053
0.072
0.052
0.029
災情傳出
0.074
0.021
0.072
0.098
0.090
0.036
0.126
0.048
鄰居已疏散
0.061
0.024
0.062
0.065
0.092
0.031
0.085
0.146
日間或夜間
0.067
0.009
0.093
0.050
0.045
0.022
0.038
0.065
避難處所
距離遠近
0.045
0.065
0.034
0.061
0.043
0.078
0.050
0.017
食宿條件
0.025
0.065
0.018
0.035
0.027
0.045
0.027
0.014
安全性
0.122
0.195
0.129
0.074
0.099
0.078
0.109
0.074
家庭與經濟
家庭成員
0.038
0.031
0.041
0.028
0.038
0.141
0.035
0.014
影響收入
0.018
0.092
0.019
0.008
0.015
0.071
0.008
0.014
財物損失
0.023
0.092
0.023
0.012
0.017
0.051
0.011
0.016


四、小結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層級(縣市、鄉鎮、村里)地方政府之疏散決策因子明顯不同,而不同區域(都會周邊、淺山、深山)之地方政府及民眾之疏散決策因子亦有顯著差異。研究結果亦發現,不論地方政府或是民眾,皆認為提高現行警戒模式之命中率,比降低誤報率來得重要。
經由本研究所建構之地方政府及土石流潛勢地區民眾疏散避難決策模型,除可清楚呈現各項決策因子之重要性,亦能從中發現現行防災工作尚待加強之處,例如現行土石流警戒系統對於小區域之適用性不足,造成愈基層單位對於土石流警戒資訊之參考度愈低;而不同區域民眾疏散避難決策之差異,亦可作為後續推動防災工作改進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