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我看到的核災風險和你不一樣--災害管理領域的觀點
在 2013年3月29日12:00 由 Jieh-Jiuh Wang(網誌
銘傳大學 建築系
王价巨 副教授
電力學我不了解,電價我不會算,經濟我不通,道德性陳述我講不出來。我只知道,當大家遇到災害都要往外衝的時候,只有救災人員是要往裡面跑的。然而,救災人員是資源不是烈士,只有有效的把人命一個一個救出來才是完成任務。因此,為了要活命,更不需要從容就義,風險管理對災害管理專業者才是先置的重點。本文用兩個風險管理的公式從決策者特性和災害管理專業來看核子事故(不是單指台灣的狀況,而是共通的狀況):
(1) 風險=危害發生的可能性*嚴重性
(2) 風險=危害的存在*脆弱度/因應能力
(1) 風險=危害發生的可能性*嚴重性
緊急管理領域對於核災風險有一個共同的認知(非僅以台灣為依據):
核災風險=(發生可能性微量,可用趨近於零表示,但不是零)*∞(嚴重性趨近於無限大)
請問數學專家,0*∞ 的結果是 0 還是 ∞ (無限大)?
從災害政治學來看,這兩個極端、截然不同的結果,反應的是背後的權力與專業邏輯。
對政治領導人而言,因為通常會趨進既得利益者、避免衝擊短期目標、保護背後的權力結構、不願承認政治決策上的缺陷,多數短視的政治決策者經常直接認為發生可能性趨近於零,因而不認為有需要繼續討論嚴重性的問題。在風險對策上,即便有那麼一點遲疑,也就是選擇「承擔」。但是,這個「風險承擔」的主角是誰?不是決策者,而是災害管理專業者,也就是決策者通常會設定緊急應變者應該具備解決這個問題的能力。
相對的,對於災害管理專業而言,會看到的是 ∞(無限大)。既然不是絕對零,只是趨近於零,不管是十的負幾次方,仍然有其可能性。既然還有可能性,結果應該是趨近於 ∞(無限大),嚴重超出了可以因應的能力,這是浩劫(catastrophe),在有生之年完全不可能重建,甚至是時間越久影響範圍越大,衝擊人口越多的災害。從風險對策而言,災害管理專業者看到的是民眾生命被搶救下來的機會。既然無法承擔、轉移、減緩,災害管理者能建議的選擇只有從源頭「規避」。
(2) 風險=危害的存在*脆弱度/因應能力
第二個公式是主觀判斷較強且較描述性的質性探討。
政治決策者通常有其盲點,除了不願意相信看不見的狀況外,也經常會在資訊純化的過程中,過度相信由下屬傳遞的濾化資訊,不願相信危害是存在的,即便有,也認為安全無虞、疏失都已避免、災害脆弱度很低,且都已準備妥當、教育訓練充足,因應能力相對很高。在選擇相信(或不願衝擊既有權力結構穩定現狀基礎)的情況下,對於災害風險的預期通常嚴重偏低。
對緊急管理專業而言,只要有設施存在,必然就有危害存在的可能性,然而,核子事故的危害不是只有電力公司人員的疏失才會產生的人為災害,也可能是衍生性的二次災害,亦即來自於地震等天然災害的引發。依據目前的技術,地震很難準確預測,再以台灣目前的狀況為例,地調所公布的地震斷層帶有33條,但是,是不是還有我們未能掌握的斷層呢?亦即,這是隨機風險。所以核子事故的危害不僅存在,且不確定性很高,真實狀況更難以全盤掌握。
第二步進而從危害特性、地區的社會經濟衝擊與維生需求來判斷脆弱度。一旦真的發生核子事故,依據風向和擴散方向,60公里以內的食物和水都不能食用飲用(台灣大概740萬人),80公里以內的水源都不能飲用(台灣大概840萬人),甚至100公里左右的水源和食物都還有很大可能超出可用標準。重點是,災害心理學告訴我們,沒有經驗的多數人會在複雜資訊的引導下因為恐懼而慌亂撤離,因為沒有值得相信的決策者,民眾幾乎不可能在家避難,進而導致大家反而都無法及時離開,因此沾染更多的核輻射往外擴散。真的能有效及時撤離的根據評估至少是100-120公里以外的人(確切地點範圍與事故發生的氣象條件有關)。再加上大家對於電力公司的因應能力信任不足,對於政府大規模疏散能力也不具信心,脆弱度絕對偏高。
在因應能力上,政府不可能推動實際的大規模實兵演練,民眾因而未能實地演練且具備真實的疏散避難經驗,也無法建構即時有效判斷的反應能力,臨場隨機判斷會成為唯一依循,面對災害性、非志願性、不公平、超出經驗預期等狀況的恐懼在這個過程中會成為主導性的力量,進而引發嚴重紛亂的從眾效應。我們都在談預防、減災、整備等措施,但是,在災害管理學中,無法透過實際經驗或演練模擬,或超出經驗預期與浩劫性的狀況,預防法則通常會失效。亦即,書面計畫、作業和心理建設等的預防措施一點用處也沒有。民眾的深層恐懼無法舒緩,在面對真實狀況資訊不充分的情況下,恐懼的連帶效應導致失控狀況大幅擴大,社會失序的狀況會超出國家控制的能量,因應能力極低,認定的風險程度會大規模提高。
(3)風險態度與風險溝通
因為資訊不夠透明,雙方從 0 到 ∞ 的基本認知是絕對兩極的差距,所以很難進行對應的風險溝通,最後就只會變成各自表述、隔空交火的政治議題。
所有決策都會面對充滿不確定性與複雜性的情境,決策者的能力決定了他(她)會如何看待、面對、處理這些不確定性和複雜性,也決定了風險變成危機的機會。所以,風險態度是關鍵,有幾種不同風險態度的領導者卻是值得擔心的,包括:
。不知道風險是什麼、在哪裡
。不想知道風險是什麼、在哪裡
。假裝不知道風險是什麼、在哪裡
。連不知道什麼都不知道
我不知道我們的領導人是那一種。但是,一個能夠長治久安的國家,管理者永遠需要比專業技術人員和一般民眾更有遠見。一個傑出的領導人具備化解不合理恐懼的能力,能以語言及行動提升公眾對於國家的信心,降低浩劫性恐懼帶來的衝擊;能力不足的領導人,經常致使公眾的信心更低,社會分歧加大,引發比原生災害更大的分化動盪。
(4)結論
無論如何,面對核災,我不會問:「可能性有多高?」我只會問:「有沒有可能性?」只因為核災是一種不容許出錯,外部人無法介入緊急整備,更無法有效應變的特殊災害,這個特性至少到目前還是沒有改變的。你只能選擇相信不會出事;或是不要讓其有機會出事。
ps.
1. 台電的核災緊急應變區為什麼只劃了5公里半徑範圍?我不知道這個數據怎麼來的,只能猜測這是經濟考量;現在擴大到16公里,我也不懂,只能猜測這是壓力下的決策;某些環保專家提出逃命圈50公里。我沒聽過逃命圈,也沒聽過這個數字,只能猜測這是政治考量。台灣是海島,北部有三座,南部有一座,中部呢?福建那兩座更可怕吧!但是,這是安全問題,不應該是猜拳喊價的結果!
2. 在沒有安全的可飲用水及安全食物的地方就地避難的意義為何?這不是地震的短期搖晃,政府準備要民眾就地避難多久?三個月?六個月?一年?
3. 台灣是海島,政府要民眾疏散去哪裡?往南疏散,到台中、雲林、嘉義、台南、高雄的大馬路上?除了碘片、除了劃定範圍指定該跑和不該跑、除了華麗的演習大秀,政府準備了甚麼?
4. 我是災管專業,我不怕面對死亡,但是,我不好死,更怕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活著!
同在一座島上,就是共同體,也是共業。如果集氣真的有效,我只能希望大家一起集氣祈求天佑台灣!
2 則留言:
I always used to read paragraph in news papers but now as I am a user of net so from now I am using net for content, thanks to web.
Hi there! Do you use Twitter? I'd like to follow you if that would be ok. I'm absolutely enjoying your blog and look forward to new update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