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堰塞湖這樣的天然災害風險中,潰壩往往被形容為「定時炸彈」或「不定時炸彈」。因一旦發生潰決,不僅造成下游巨大的災害衝擊,也會讓防災決策陷入兩難。事實上,潰壩大致可以分為三種破壞形式,每一種的特性與防災應對策略都不同。
三種潰壩破壞形式:漸進 vs. 瞬間
-
溢流流破壞(圖A)
溢流破壞相對「穩定」。在水位尚未滿溢之前,壩體仍能維持安全,但一旦有洪水開始溢流,水流會逐步沖刷壩體,導致壩體被侵蝕。這是一種「漸進式」的破壞過程,因此只要能精確推估溢流時間,就能推估危險發生的時間。 -
滑動破壞(圖B)
滑動破壞則不同,它常常在水位尚未滿時就可能瞬間發生。壩體因結構或地基不穩,突然整體滑動、崩塌,屬於「瞬間失敗」的類型。 -
管湧破壞(圖C)
管湧破壞與滑動破壞相似,也可能在水位尚未滿時就毫無預警地出現。當壩體或基礎的滲流壓力過大,導致水流夾帶土砂自下而上衝出壩體外,就會形成「管湧」,進而使壩體瞬間潰決。
相較之下,溢流破壞的時間性可預測(定時炸彈),而滑動破壞與管湧破壞的不確定性極高(不定時炸彈),幾乎無法事先掌握。
有關溢流破壞(漸進式)及滑動破壞(瞬間)的實際樣態,可參考這個試驗影片
那麼,一般我們會如何初步判斷,這個天然壩體是否安定,會不會發生瞬間破壞呢?
如何評估壩體的穩定性?
一般會透過 DBI 指數 來進行初步評估:
-
DBI 指數低:代表壩體相對穩定。
DBI 指數其實是在反映壩體的外型與集水區大小,如果壩體「矮矮胖胖」、集水區小,通常穩定性較佳。
因此,在第一時間發現堰塞湖時,最重要的是快速到現場評估壩體的安定性。
防災策略的抉擇:時間及執行面的壓力
-
壩體穩定(溢流破壞)
如果確認壩體屬於穩定型,那麼便可估算「溢流時間」,進而推算我們有多少防災準備期。在此期間,如施工時間及施工條件可行,可考慮以工程手段減緩災害,例如:-
降低水位
-
開闢溢洪道
-
減少壩體受壓情況
-
-
壩體不穩定(滑動或管湧破壞)
若評估結果顯示壩體極不安定,則必須採取 下游居民立即疏散。這是因為我們無法預測潰壩的時間,可能隨時發生。
防災的兩難:安全 vs. 不擾民
防災決策往往陷入雙重兩難。
首先是時間上的抉擇:
-
提前撤離 能保障安全,但若災害遲遲不發生,居民可能質疑政府「小題大作」;
-
延遲行動 雖能避免社會困擾,但若潰壩瞬間發生,後果不堪設想。
其次,是 疏散範圍的拿捏。
雖可透過模擬分析預測堰塞湖潰決後的影響範圍與水深,但不同的情境及參數設定會造成極大差異。
-
若採取保守假設,疏散範圍會變得非常廣,疏散人數龐大,對決策者與地方政府形成壓力;
-
若設定過於樂觀,疏散範圍縮小,則可能導致部分民眾未被納入撤離計畫,一旦造成人員傷亡,風險與責任更加重大。
因此,防災不只是科學問題,更是社會治理與風險溝通的藝術。如何在「安全」與「不擾民」之間,找出科學與人性的平衡,正是每一次災害應變中最艱難的選擇。
案例延伸:瑞士布拉藤冰川崩塌事件
2025 年 5 月,瑞士布拉藤(Blatten)地區發生了一起冰川崩塌災害。事件的時間軸如下:
-
5 月初:瑞士學者監測發現當地冰川呈現不穩定狀態。
-
5 月 19 日:基於專業判斷,當局果斷下令疏散居民。
-
5 月 28 日:冰川最終導致大規模崩塌,掩埋整個城鎮,並形成了一座天然堰塞湖。
事後來看,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 監測與預警案例:專家準確判斷了冰川的不穩定性,政府及時做出撤離決策,成功避免了居民傷亡。
然而,如果我們把時間軸往回拉到 5 月 19 日撤離後的第八天或第九天,當地居民依然被迫離開家園,而災害卻遲遲沒有發生。這時候,是否會有人對政府與專家的判斷產生懷疑?是否會有更多的抱怨與不信任聲音出現?
這正是「疏散避難」決策中最大的壓力所在:
-
提前撤離:保障了居民安全,但可能引發不必要的民怨。
-
延遲行動:則可能在災害瞬間爆發時,付出難以挽回的代價。
布拉藤事件提醒我們,防災不僅是專業技術的判斷,更是社會信任與風險承擔的綜合抉擇。
堰塞湖一定危險嗎?
並不是所有堰塞湖都會造成嚴重危害,需視 規模大小 與 下游住戶距離 而定。
根據台灣歷年調查,已有 88 個堰塞湖紀錄,相關資料可於農村水保署「技術研究發展平台」查詢。從經驗來看:
-
小型或距離下游很遠的堰塞湖
即使潰決,影響有限,下游水位上升可能僅 20~30 公分,不至於造成嚴重災害。這類堰塞湖通常只需 定期監測與關注。 -
堰塞湖的「自然消失」
並非所有堰塞湖都因潰決而消失,也可能因上游巨量土石掩埋而被填平。-
例如:1999 年 921 地震後形成的草嶺堰塞湖,在 2004 年七二水災 後因土砂大量淤積而自然消失。
-
這顯示堰塞湖的演變並非一律導向「潰壩災難」,也可能以 自然填埋 的方式結束生命週期。
結語:時間與信任的賽跑
大型天然壩就像一顆潛伏的炸彈,有的可以預測引爆時間,有的卻毫無徵兆。對專業防災人員來說,最重要的是 迅速評估壩體狀態,再決定是爭取時間進行工程處置,還是立刻下令疏散居民。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更是一場風險與信任之間的抉擇。
唯有持續提升監測技術、加強跨單位協調,並與民眾建立互信與強化風險溝通,才能在面對潰壩風險時,做出既專業又能被社會接受的決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