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7日 星期日

【BigGIS】台北港1966-2019年海岸變遷衛星影像紀錄

1960年代以前,淡水河口原是屬於淤積型海岸,但自從上游的石門水庫與翡翠水庫陸續興建後(註1),由於上游河道河砂補注不足,淡水河河口海岸逐漸變為侵蝕地形。
以目前Google map上標示的十三行文化公園至台北港北側防波堤一帶的海岸為例(八里區頂罟里),自1958年至1993年間,海岸已向內陸侵蝕200~300m,造成軍方海防碉堡倒塌並危及八里汙水廠的安全。

自1993年起水利署陸續進行海岸防護工程,加上台北港南、北防波堤開始興建,由於突堤效應,台北港北側防波堤以北的海岸由侵蝕轉為淤積,甚至影響淡水河口的排洪能力;另一方面,台北港南側防波堤以南的海岸卻出現嚴重侵蝕,威脅台61線西濱海岸公路。

藉由BigGIS平台上1966至2019年橫跨50年的衛星影像,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台北港從無至有,以及人工構造物如何影響海岸線的變化。


註1:石門水庫(1964年完工)、翡翠水庫(1987年完工)
註2:參考資料:柯金源(2018),我們的島。

台北港1966-2019年衛星影像變遷紀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