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20130116日本土砂災害警戒發布相關檢討會結論

日本砂防部召開之「土砂災害への警戒の呼びかけに関する検討会」已經於2013年1月16日完成第三次的檢討會,前二次會議的重要內容,之前已經分享過。
例如:日本土砂災害避難地點選定之評估項目~~(在地或外地避難)
            日本土砂災害資料蒐集及分享機制--土砂災害資料庫
            日本災害期間,山區大規模崩塌事件掌握方式

這裡簡單摘要會議所提的建議與結論:
一、建議新增土災砂災害警戒情報之等級

      日本現行的土砂災害警戒情報,狀況由一般至緊急,大致可分為三級( level 1~level 3),如圖1的下半部,主要是由地方政府(都、道、府、縣)的砂防單位及地方氣象台共同發布。

       但由於警戒發布的精度較低(註),且現況為:即使已發布警戒,民眾未必配合疏散,同時地方政府也僅作疏散勸告,未必會發布避難指示(強制疏散),往往結成真正災害發生時,通報及避難不及的狀況。

       為讓地方政府發布避難指示有更明確的依據,並使民眾更能感受到災害及避難的急迫性,故本檢討會建議新增二個 level,並將發布單位提昇至中央與地方共同發布
   
圖1 

      有關新增後的5個 level 其發布時機(狀況、意味)、發布名稱、行政單位之相應措施、民眾之相應措施,如圖2。 其中 level 4 是依據水文記錄(如雨量、水位等),如發現有特殊狀況時發布; level 5 則是已確定有土砂災害發生後(因此需要建立災情快速蒐集及分享的機制,如前文),所發布的。

圖2

     各個 level 發布的時機及發布所依據之監測(觀測)項目,如圖3。
圖3

     各個 level 解除的時機,如圖4、圖5。
圖4

圖5


二、依據前揭5個 level 具體建議山區民眾之疏散方式,依狀況分為 「自宅緊急避難」、「域內避難」及「域外避難」,細節詳前文。
圖6


三、依會議結論所擬定的檢討報告,pdf檔 連結在此。其內容摘要如圖7。

圖7

           
註:依據檢討報告所引用之數據,目前日本現行的土砂災害警戒捕捉率約75%(亦即75%的土砂災害是發生在警戒發布之後),發生率4% (這個數據應該是依據5km網格為單位去統計出來的,如依市町村作為發布及統計單位,則發生率約為30%)。相關統計方式,可參另文


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發想:運用Google Trends來檢視土石流防災工作~~


引發這個想法的原因,是因為朱宅神的這篇文章
http://news.housefun.com.tw/fantasy/article/16091818952

所以我想,如果使用Google Trends這個工具來作為一些政策推動成果的檢視,應該會蠻有趣的~~

我先試著用「土石流」這個關鍵字
http://www.google.com/trends/explore#geo=TW&q=%22%E5%9C%9F%E7%9F%B3%E6%B5%81%22&cmpt=q



出現的二個峰值,一個在2004年9月,也就是艾利颱風之後,
另一個是在2009年8月,也就是莫拉克颱風之後。
看起來是符合大災害後,社會對災害意識的變化趨勢

再來用「土石流防災」這個關鍵字,結果:


看起來,也是在莫拉克之後,才比較受重視~~
(所以,我們在2009年以前作的工作,都是xxx,根本沒人重視~~~~ orz )

好吧,放大一點來看,改用「防災」這個關鍵字,結果


歷年來一直都還蠻平均的,只是日本311地震的效應,似乎比莫拉克還更高一籌~~

另,「防災教育」,似乎看起來還算不錯,受到關注的時間比較早些


那再看一下,這幾年一直努力在推的「防災社區」,結果~~呃~~


最後,來個PK好了,比較一下「水災」、「土石流」、「地震」這三種台灣人最常說的天然災害,果然還是地震最受關心~~ 畢竟幾乎全台人口都會受到威脅~~


比較有趣的倒是地區分布的情形
不論是那一種災害,如依照數位人口比例來看,嘉義、台南地區關注這些資訊的人,似乎都比我原先預期多~~ 這能否反應出防災教育之普及度呢?
修正:突然發現,google的地區熱門度,不管查什麼,似乎永遠都只出現某幾地區!!







總之,GOOGLE實在太可怕了~~~ 未來世界會不會全被GOOGLE給控制了~~


2013年1月17日 星期四

日本災害期間,山區大規模崩塌事件掌握方式

由於颱風豪雨期間,山區通訊常易中斷,空中或地面人員出勤也有高度危險性,加上天候不佳時,傳統光學衛星也無法發揮作用,故如何即時掌握山區的災情,往往是災害應變期間極大的問題與挑戰。

依據「20121031土砂災害への警戒の呼びかけに関する検討会(第2回)」所附的資料,
日本現行於災害期間,山區大規模崩塌事件掌握方式,大致係利用(圖1):
圖1

  1. 多組地震儀接收大規模崩塌土方撞擊所造成的震波,以定出災害發生的位置。
  2. 搭配降雨及河川流量等資料,掌握土砂災害之可能性。
  3. 依據前項之初步定位位置,使用不受雲層遮蔽影響的雷達衛星(SAR),拍攝地面狀況,以確認災情。


其中多組地震儀定位之原理,主要是利用因測站位置不同,故接收到震波的時間有異,利用類似測量的後方交會法原理,即可定出震波來源的位置(如圖2)。
圖2


當然,首先必須先要能分辨,這個震波的來源是地震或是大規模崩塌所造成的?
圖3 簡單的說明了,地震造成的震波多屬低頻,而大規模崩塌造成之震波則相對多屬於高頻。
所以如圖3的左下角,經過濾波後,就可以很明顯地找到因大規模崩塌造成之震波。
圖3


這樣的工作,在前年(2011年,平成23年)9月初12號颱風期間,於尹紀半島發生的多起的大規模崩塌事件中,即發揮了重要的功能。(如圖4)
圖4


但是,地震儀只能告訴我們,在某位置「可能」發生了大規模崩塌,並無法了解崩塌的規模、有無形成堰塞湖,或是實際的狀況。因此,鄉民所說的「有圖有真相」才是王道。
只是,真正在颱風豪雨期間,由於雲層遮蔽了地面,或是災害發生在夜間,傳統的光學衛星(例如,台灣目前僅有的福衛二號),是完全沒有作用的。這也就是為何,當初2009年莫拉克颱風時,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完全無法掌握山區嚴重災情的原因。
這種情況,目前惟一的解決方式,似乎只有靠合成孔徑雷達衛星(SAR)了。
如圖5,中間是SAR所拍的影像,可以看到有崩塌及堰塞湖形成。但右上圖的光學衛星影像,就只能看到一片雲,地面上就完全看不見了
圖5


圖6,我覺得才是整個機制的重點。也就是誰來啟動這個機制,誰來判讀、分享、傳遞及應用這些資訊。看起來,在日本是比較明確地由中央砂防部所屬的地方備整局來負責。
圖6


其實,這些使用地震儀訊號定位大規模崩塌、或是判讀雷達影像的技術,台灣都有,除了台灣沒有自己的雷達衛星,需要時得向日本或是法國等國家下臨時訂單~~~不但非常昂貴,還未必訂得到。
但,最麻煩的還是,如果要整合這些工作,由地震訊號蒐集、可能災害點定位、綜整水文資料、衛星影像下訂、判讀、應用及分享,涉及到太多不同單位,到底誰來主導及整合,大家似乎都寄望於未來的環資部~~  只是,看到最近組織再造的亂象~~ 唉~~

前幾年,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邀集了幾個單位,組成了空間訊資社群平台~~
這對資源的分享及應用是很重要的一步~~

註:台灣方面對於使用地震儀訊號定位大規模崩塌之研究,例如

中研院林正洪研究員:地震網應用於坡地土砂災害監測之評估

中興大學馮正一教授:小林村堰塞壩潰壩時間點與潰壩洪峰歷程之震動訊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