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 星期三

結合AI與防災教育:以ChatGPT呈現坡地災害類型與定義

在準備防災教材時,您是否常常為找不到合適的照片或插圖而苦惱呢?
坡地災害照片,推薦使用農村水保署建立的「歷史影像平台(https://photo.ardswc.gov.tw/)」,裡面有超過9萬張的歷史災害照片可選用。

但插圖部分,對於像我一樣的美術苦手而言,就是一個難解的問題。

還好,現在有了ChatGPT!!

我們利用ChatGPT協助完成坡地災害類型的插畫製作,提升了圖像資料的準確性與溝通效率。透過AI生成技術,我們能夠快速建立土石流、崩塌、地滑與大規模崩塌等不同災害類型的視覺化圖像,作為教育宣導、災害預警與防救災演練的重要工具。這些插畫不僅協助民眾理解各種坡地災害的成因與差異,也有助於防災人員快速辨識災情類型,提升應變效率。

在說明這些災害類型前,我們必須理解土石流等各種坡地災害類型的定義與特性:

  1. 土石流:通常發生在山區的溪谷地形,當連續降雨或強烈降雨導致大量鬆動的土石混合水流,沿著山坡或溪溝迅速下滑,即形成土石流。其特徵是速度快、破壞力強,常造成下游聚落或道路的重大災損。
  2. 崩塌:是指坡面上的岩石或土壤因重力作用,瞬間失去穩定而突然滑落的現象。常見於陡峭邊坡,受到地震或豪雨誘發,規模可大可小,對山區道路或人為設施構成威脅。
  3. 地滑:也稱走山(大陸稱為滑坡),是當地下水位上升或地層鬆動,導致整個坡面土壤或岩層緩慢滑動,像整體「流動」下移。地滑速度通常較慢,但影響範圍廣,可能持續數天甚至數週,對農地、建築物或交通設施造成長期損害。
  4. 大規模崩塌:是指一次性大範圍的坡面崩落,通常涵蓋數十萬到數百萬立方公尺的土石,具高破壞性與高災害潛勢。此類災害常與強震或持續降雨有關,例如1999年九二一地震的草嶺大崩塌及2009年莫拉克颱風的小林村災害即為典型案例。目前台灣定義崩塌深度大於10m、崩塌面積大於10公頃、崩塌體積大於10萬立方米,任一達到者,即稱為大規模崩塌。

透過ChatGPT與生成式AI技術,我們得以快速建立這些災害類型的代表圖示,輔以清楚定義與災害案例說明,讓防災教育更具體、直觀,也提高民眾的防災知識與應變能力。


圖1 土石流及崩塌案例


圖1 原圖:2008年辛樂克颱風南投縣信義鄉豐丘明隧道災害

圖2 地滑案例(來源2010年國道3號3.1K處走山事件)

圖2 原圖:2010年國道3號3.1K處走山事件

圖3 大規模崩塌案例


圖3 原圖:2009年莫拉克颱風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大規模崩塌事件

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從新聞中挖掘災害風險:七年累積,揭開重複致災的熱區地圖

簡單的事持續做,終會成就大事。 

從2018年7月開始,農村水土保持署每天堅持一件看似平凡的小事──每日蒐集與記錄全台土砂災害相關的新聞報導。這項工作沒有華麗的設備,也不需要複雜的技術,但需要恆心與耐心。七年來,從未中斷,直到2025年3月止,已默默累積了多達1,768筆資料,全部存放於「歷史影像平台」中。這些新聞不僅是一則則災害事件的紀錄,更是時間與空間交織下,山林變化與災害熱點的真實寫照。 這些資料看似零散,但當它們被整理、分類並長期觀察後,就能揭示出具有價值的資訊。

例如,中橫公路台8線117.4k(關原)這個路段,從2019年9月至2023年7月之間,就有高達15則與崩塌有關的新聞紀錄。這不僅代表該處崩塌頻率高,也可能與地質條件、氣候影響有關。若能進一步搭配地理資訊系統(GIS)與氣象資料交叉分析,便能更準確找出重複致災點、潛勢地區,對防災預警與養護資源分配將有極大助益。

 這項看似不起眼的「每日新聞蒐集」,其實已成為災害資料治理的一環。它不僅補充了官方災情通報的時效性與完整性,也能為地方災害熱區提供長期觀測的依據。持續蒐集、持續整理、持續觀察,終將成為一份寶貴的國土資料資產。這就是「簡單的事持續做」所帶來的力量。

提醒:上述新聞災點資料可直接匯出excel及kml檔(詳最後一張圖),以便加值應用及分析
#歷史影像平台
#土砂災害新聞

2025年3月9日 星期日

智慧防災再進化:從土石流警戒到二次災害風險管理的前瞻布局

智慧防災再進化:從土石流警戒到二次災害風險管理的前瞻布局

  近年來,由於全球氣候變遷日趨顯著,極端氣候事件頻率與強度不斷增長,對各地區的土石流、崩塌與洪災等風險造成巨大威脅。再加上臺灣位處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地震活動頻繁,地形陡峭,極易在強降雨或強震後發生土石流、大規模崩塌等災害。面對如此嚴峻的自然環境與潛在災害威脅,傳統的防災思維已難以應付複雜多變的情勢,必須透過智慧防災的理念,導入先進科學技術與大數據分析,建構完整的預警與應變機制,才能及時、精準地保護民眾生命與財產安全。

  2024年台灣歷經了0403與0423花蓮地震、凱米、山陀兒、康芮及天兔颱風等災害事件,特別是在0403強震後,農村水保署依據1999年921集集地震累積的經驗及歷年的規劃,當下即提出完整的防災整備方案,並與地方政府合作,在防汛期前即積極完成包含新生崩塌地調查、二次災害風險評估、災害潛勢資料建置、保全住戶清冊建立及自主防災社區宣導演練等工作,故能在後續的多次颱風豪雨事件中將人命傷亡降至最低。本文以農村水保署近年來在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防災整備與應變精進措施為基礎,進一步探討政府單位在智慧防災領域的努力與成果,並闡述各項措施如何整合科技、資訊與政策資源,形成「事前預防、事中應變、事後復原」的完整防災體系,帶動整體災害管理能量的躍進。本文希望透過詳細敘述各項強化重點,使更多民眾與相關單位瞭解風險管理及防災科技在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防災中的應用與價值。


一、智慧防災之背景與重要性

  「智慧防災」並非單指單點的科技應用,而是包含人員、技術、設備、法規及組織互動的綜合體系。對臺灣而言,每逢颱風、豪雨或地震,都可能觸發土石流與大規模崩塌,加上都市及山區發展日益密集,災害不但造成生命財產損失,也衝擊社會與經濟發展。若僅依靠以往經驗進行應變,容易因氣候極端化、地質變動等不確定因素而導致誤判或措手不及。

  智慧防災透過即時監測、先進預測模型及大數據整合分析,將過去的災害事件研究及最新科技成果相互結合,並輔以人員與社群的參與,得以在災害尚未發生前,提早對可能引發災情的徵兆發出警戒;災害發生時,也能快速啟動監控機制與自動化資料判讀工具,協助決策者及民眾迅速應變。基於這些基礎,歷年來政府單位已持續整合地震及颱風豪雨監測經驗,並不斷針對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的應變策略進行多次調整與優化,逐漸形成更完善、更精準的智慧化防災體系。


二、強化未來紅黃警戒推估資訊

(一)從24小時至48小時的延長預警

  土石流是一種能在短時間內造成重大災害的地質現象,經常在暴雨或地震後瞬間爆發。若無及時疏散,損失往往難以估計。為了提供各級政府及早進行疏散避難決策,過去在應變期間,即已定期於「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防災資訊網」(https://246.ardswc.gov.tw)發布未來24小時的紅黃警戒推估資訊。經歷幾次實務操作並獲得各界好評後,至2024年「凱米」颱風發生之後,農村水保署更將此預警推估的時間延長至48小時,提供24-48小時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紅黃警戒推估資訊予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俾轉知各縣市災害應變中心決策參考。

  此舉意味著智慧防災體系中,資料分析與模型運算效率的大幅提升。在過去,分析氣象、雨量、地質條件與土石流潛勢區域需要更多人工與計算時間,現今透過自動化模型與大數據處理能力,能在更長時段內提供準確度較高的預警資訊,協助地方政府、救災單位與民眾預做準備,爭取更多黃金時間。

(二)強化警戒鄉鎮清單之可讀性

  延長推估範圍後,農村水保署也針對警戒鄉鎮清單加註底線表示「推估新增警戒鄉鎮」,使得各地方政府可一目了然,及時進行人員調度或疏散避難準備。這類細緻化的設計,正是智慧防災強調的「資訊可讀性」與「管理決策便利性」。在災害應變的繁複情況下,清晰易懂的資訊呈現,能有效降低誤判與溝通失誤的風險。


三、精進紅黃警戒細胞廣播通報機制

  手機細胞廣播,是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廣用於災害即時傳訊的重要工具;在智慧防災框架下,更需要透過「精準化」與「在地化」來提升效益。

(一)建立客制化細胞廣播專屬網頁

  過去細胞廣播的文字內容限於長度往往過於簡化,民眾難以從一小段文字判斷應如何應對、或是否該立即撤離。自2024年起,農村水保署將細胞廣播內容增加「村里專屬客制化警戒資訊頁面」連結。民眾點選後,即可獲得更多包含當地警戒區域範圍、當前降雨情形、建議攜帶物資以及當地避難處所位置等資訊。
  這種深度連結的機制,展現了「智慧防災」運用數位媒體與在地資訊的優勢。民眾可直觀掌握自家所在位置是否受威脅,以及應該如何行動,實質提升整體防災效率。 


(二)精準提供細胞廣播文字

  先前細胞廣播的文字內容較為制式,紅、黃警戒發布時都以「請提高警覺」概括帶過,難以區分警戒程度。為了讓民眾明確理解警戒強度,自2024年康苪颱風起現已改為:
  1. 黃色警戒:「請作好避難準備」
  2. 紅色警戒:「請依地方政府指示避難」
  當警戒解除時,廣播訊息也加入「…惟連日降雨山區易有零星崩塌,出入山區仍請小心…」等文字提醒。如此一來,能在簡短訊息中強化民眾對風險的認知,減少對「解除警戒」的誤解,避免因餘震或零星崩塌造成額外傷害。

(三)新增細胞廣播客製化頁面語系

  臺灣新住民逐年增加,特別是越南、印尼等國家的人口已形成顯著社群。過去廣播僅有中文與英文,難以完全照顧新住民的語言需求。為此,從2025年起,在細胞廣播客製化頁面將新增越南文及印尼文版本,讓新住民也能輕易讀懂警戒資訊,進一步落實防災資訊的無障礙與平權。


四、建立局部地區強降雨先期告警機制

  災害往往不只出現在大型颱風或全國性警戒狀態下,局部地區突發性豪雨也可能引發土石流,釀成災情。若在中央層級還未正式開設應變中心或應變小組時,如何讓地方政府與民眾提早得知風險、先行準備,就成為智慧防災不可或缺的一環。

  為此,當監測到「土石流潛勢溪流有效累積雨量」接近警戒值時,即使非颱風豪雨或地震後的全國性動員時期,農村水保署也會啟動先期告警,透過細胞廣播並與地方政府聯繫提醒,提高民眾警覺心。這類機制的落實,大大補足過去「僅在大型災害時才開設指揮中心」的不足之處,能應對更靈活多變的氣候與地質環境。


五、落實並加速土石流警戒基準值調整機制

(一)動態調降基準值

  土石流警戒基準值是評估某個區域的野溪是否達到土石流即將發生的重要參考;然而,自然環境時時刻刻都在變動,尤其當發生地震或強烈降雨事件後,原有地形等環境條件可能已經劇烈改變。例如,2024年台灣經過數次地震及颱風豪雨事件的衝擊,農村水保署在每次事件後立即檢視,並針對宜蘭、花蓮、臺東、雲林、高雄等5縣市共13鄉鎮,計調降130條土石流潛勢溪流警戒基準值;2025年度初,也因經歷「0121嘉義地震」再度調降3縣市、5鄉鎮共55條溪流基準值。

 (二)同步函文與公告

  每次基準值調整後,農村水保署都會即時函文通知地方政府及相關單位,並於「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防災資訊網」上公告,以利各界隨時掌握最新情況。此舉不僅能維持資訊透明,也可在第一時間提醒民眾與企業及早採取對應措施。

  透過基準值的動態調整,搭配智慧系統對雨量、地形與災情數據的分析,土石流警戒機制得以更貼近真實環境變化,減少災情低估或高估的情形。


六、新增二次災害高風險區先期告警機制

  在地震或颱風豪雨後,如果某地區已出現嚴重崩塌或土石流災害,往往仍存在「二次災害」的風險。此時,因災後山區邊坡可能已經鬆動或是坡面及溪床上已累積大量不安定土砂,一旦豪雨再次來襲或發生餘震時,都可能造成更大規模的土砂災害。為了降低二次災害對民眾的威脅,農村水保署逐步建構了一套先期告警機制,以Type A、Type B及Type C進行分級管理。

(一)新生崩塌判釋及分類

  每當地震或颱風過後,農村水保署即透過衛星影像進行新生崩塌判釋,並依照以下三類狀況進行處理:
  1. Type A:新生崩塌位於現有土石流潛勢溪流集水區,即調升該溪流風險等級(如調降土石流警戒基準值或擴大其影響範圍)。
  2. Type B:新生崩塌不在土石流潛勢溪流集水區,但其符合土石流劃設條件者,新增為土石流潛勢溪流。 
  3. Type C:以上兩項皆不符、但新生崩塌鄰近保全住戶,可能有致災風險,則劃設為「災後土砂敏感區」,並與地方協作比照土石流的作法,立即建立相關防災機制。

(二)先期告警注意值訂定與應變機制

  針對鄰近保全住戶的高風險區域,農村水保署設定了降雨「注意值」。當雨量達注意值,農村水保署之應變系統將自動發送細胞廣播提醒在地居民及地方政府,同時也通知鐵公路等相關單位。若該地區屬於「Type C」災後土砂敏感區,則於發布土石流黃色警戒時,地方政府可主動採取預防性疏散。
  截至2025年3月止,全臺共列有28處「二次災害高風險區」,分布於花蓮、高雄、屏東、臺東及宜蘭等地,皆已納入此套防災體系之中。

(三)先期告警注意值分類

  農村水保署依據過去蒐集自2006至2024年間的多起二次災害案例,歸納出三類情境下可引發後續災害的「降雨注意值」:
  1. 第一類:因地震引發崩塌或災害,且尚未經歷降雨事件者。
  2. 第二類:因豪雨引發崩塌或災害,且尚未經歷降雨事件者。
  3. 第三類:地震或颱風豪雨引發崩塌且已經歷至少2場超過注意值的降雨事件,或已施作土砂控制工程者。

(四)各類降雨注意值範圍

  三類不同延時的降雨注意值,依風險程度與當地條件而有所差異:
  1. 第一類:1小時(15mm)、3小時(30mm)、12小時(80mm)
  2. 第二類:1小時(20mm)、3小時(50mm)、12小時(170mm)
  3. 第三類:1小時(25mm)、3小時(80mm)、12小時(200mm)

  如此精細的分級,有助於地方政府與民眾掌握風險高低,同時也方便各單位依區域差異進行分級管理,達到更有效率的智慧防災調度。


七、落實震後及颱風豪雨災害事件應變機制

  建構在「智慧防災」理念下的系統,不僅在災害前與災害中提供預警與防護,更著重在災害後的快速應變與後續持續追蹤。每當發生地震或重大颱風豪雨事件時,中央與地方政府的相關人員都必須做到以下數項工作:

(一)持續收集重大土砂災例資料

  災後第一時間便蒐集土砂災例,並且與地震、雨量及地質監測數據交叉比對,作為後續調整警戒基準與潛勢溪流劃設之依據。


(二)衛星影像判釋與新生崩塌評估

  透過高速衛星影像與空拍技術,快速判釋新生崩塌位置及類型,再結合地面調查及保全住戶分布,評估是否需要將該區域納入Type A、Type B或Type C,並透過即時系統同步通知相關單位。

(三)適時新增或調整土石流潛勢溪流

  智慧防災的另一個關鍵,在於資料庫的即時維護。土石流潛勢溪流並非一成不變,需要根據衛星影像、地形與地質調查,以及歷次災害紀錄,不斷進行調整、更新,並將結果發布在「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防災資訊網」及「BigGIS巨量空間資訊系統」等相關平台,並通知各防災單位。

(四)定期檢討與優化

  任何一次災害事件,都可視為一個實際的檢驗場域。各單位可透過跨部門合作,回顧災時預警與通報機制的成效,討論哪些環節需強化或簡化,並融入下一階段的系統升級與决策修訂。這種持續優化的過程,正是智慧防災帶來的核心價值。


八、智慧防災的未來發展與展望

  本文透過2023及2024年的多次災害事件應變與檢討後所建立之相關機制,詳細說明農村水保署如何透過「智慧防災」,打造一個多元且持續進化的土石流及崩塌災害應變體系。展望未來,臺灣在防災領域勢必持續整合下列幾個面向:

(一)更全面的監測與大數據分析

  未來可望導入更多感測器,如土壤含水量測站、降雨雷達、地表變形監測網等,與光學及雷達衛星影像進行整合,形成更全面的大數據。再結合人工智慧模型,將有助於精準預估災害可能發生時間與範圍。

(二)地方社群參與與教育推廣

  智慧防災並非只有中央與地方政府的事,民眾在災前對於避難時機及避難方式的瞭解、對居住環境的警覺,以及在收到細胞廣播後的應變能力,都極為重要。透過多元語言宣導與地方社群自發性參與,可讓防災資訊更容易傳遞到每個角落,提升整體社會的韌性。

(三)跨領域與跨部門的協調

  颱風與地震引發的土砂災害往往牽涉農林、環保、經濟建設與觀光等議題。除了災害發生時的緊急應變,也需在平時便進行跨部門協調,如國土合理開發及規劃、加強坡地水土保持等。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達到「防災減災」的最終目標。

(四)強化國際合作

  全球極端氣候已是普遍現象,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研發各式防災技術與策略。透過與國際專家學者交流及經驗共享,臺灣得以快速掌握新技術與新理念,並同時展示本身在地質監測與防災管理上的獨到做法。


九、結語

  在面對天災地變的威脅時,靠傳統人力與經驗的「被動應對」模式已逐漸無法滿足需求。透過「智慧防災」,政府在土石流與大規模崩塌的監測、預警和應變上不斷精進,包括延長紅黃警戒推估時間、強化細胞廣播訊息、訂定新生崩塌分級、動態調整警戒基準值,以及建立局部地區強降雨先期告警與二次災害風險管理機制等等,皆是「資料驅動、科學判斷」的具體展現。

  這些措施不僅使得全國防災系統更具即時性與彈性,也深化了地方政府及民眾對危險區域與預警資訊的認知。展望未來,在國土規劃、大數據與AI的長遠布局下,智慧防災將持續成為臺灣在面對極端氣候與地質條件挑戰時的關鍵策略。只有透過科學與政策的緊密結合,並積極倡導民眾與社群共同參與,方能在災害來臨前抓住寶貴的黃金時間,最大幅度地降低災害帶來的生命財產損失。

  不論是從「軟體」到「硬體」,從「中央」到「地方」,或是從「預防」到「復原」,智慧防災所強調的,正是用最先進的資訊技術與堅實的社會連結,打造一個更安全、韌性更高的家園。這也是當前與未來最值得持續努力的目標。願在政府與各界合作之下,臺灣能一步步邁向減災與永續發展的新里程碑,在任何災難中依然屹立不搖。

2025年1月1日 星期三

讓災情資訊即時可見,決策更高效!日本 DiMAPS 統合災害情資系統

 什麼是 DiMAPS?

DiMAPS 是國土交通省推出的一套全新系統,能在地震、土砂災害或水災等自然災害發生時,迅速從現場收集並整合多維資訊,並以地圖的形式呈現。這不僅讓災害資訊更加透明,也大幅縮短了資訊傳遞的時間,讓決策者與公眾能第一時間掌握災情。

這套系統的核心理念是「快速整合,隨時查看,自由應用」。透過匯集基礎設施、交通設施、災害潛勢圖、即時災情資訊等多元數據,DiMAPS 為使用者提供一個高度整合的平台,協助全面掌握災害現況。


【BigGIS】地景觀測-2004年10月康苪颱風後,大量漂流木流入霧社水庫

 【BigGIS】地景觀測

  • (左圖) 2024/10/15 SPOT影像(康苪颱風前)
  • (右圖) 2024/11/10 Pleiades影像(康苪颱風後)

康苪颱風後,大量漂流木流入霧社水庫。

展圖連結(限桌機或筆電使用)
點選以下連結可開啟 BigGIS 雙視窗,並檢視上述兩期衛星影像:
https://gis.ardswc.gov.tw/map/?share_frame=share_frame_1735483200869

歡迎透過 BigGIS 平台觀測影像變化並進行進一步分析!




[BigGIS] Landscape Observation

  • (Left Image) SPOT Satellite Image (October 15, 2024, Before Typhoon Kong-Rey)
  • (Right Image) Pleiades Satellite Image (November 10, 2024, After Typhoon Kong-Rey)

After Typhoon Kong-Rey, a large amount of driftwood flowed into Wushe Reservoir, affecting reservoir operations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Map Link (For Desktop or Laptop Only)
Click the link below to open the BigGIS dual-view window and view the two satellite images:
https://gis.ardswc.gov.tw/map/?share_frame=share_frame_1735483200869

Feel free to use the BigGIS platform to observe image changes and perform further analysis!

【BigGIS】地形観測

  • (左図) SPOT衛星画像(2024年10月15日、台風コングレー前)
  • (右図) プレアデス衛星画像(2024年11月10日、台風コングレー後)

台風コングレー通過後、大量の流木が霧社ダムに流入し、ダムの運用および周辺環境に影響を与えました。

地図リンク(デスクトップまたはノートパソコン専用)
以下のリンクをクリックすると、BigGISの二画面ウィンドウが開き、上記の2つの衛星画像をご覧いただけます:
https://gis.ardswc.gov.tw/map/?share_frame=share_frame_1735483200869

BigGIS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を使用して、画像の変化を観察したり、さらなる分析を行ってください!


2024年12月7日 星期六

日本「流域治水」政策內,『砂防』的主要內容與推進措施(更新:逐項翻譯及說明)

2024年行政院新內閣為積極推動水及流域之永續發展,強化氣候變遷下流域韌性,協調整合跨部會資源、規劃相應調適方案, 並採以計畫性推動執行,已成立「水及流域永續推動小組」。該小組由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擔任召集人,秘書長龔明鑫、陳金德擔任副召集人,幕僚單位是經濟部水利署。陳金德指出,行政院長卓榮泰已主持「系統性治水」會議,因應極端氣候帶來豪大雨、強降雨頻率增加,在政府預算有限情況下,將以「不造成重大傷亡」、「不造成重大財產損失」、「不造成人民長時間生活不便」為目標進行經費配置。

流域治水的概念,由來已久。過去日本強調「治水必先治山」,台灣早期亦有「治山防洪」相關的計畫。

今(2024)年日本砂防部也整理一份『砂防』在流域治水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主要內容與推進措施如下:


原文件pdf下載:https://www.mlit.go.jp/mizukokudo/sabo/content/ryuiki_sabo.pdf

以下就上圖各主要內容進行逐項翻譯及補充說明:



流域治水中『砂防』的主要內容與推進措施

  • 基於氣候變遷和社會狀況的變化,流域治水是一種由國家、地方政府、企業及居民等多方合作的綜合防治方法,旨在防範水患,減少損失。
  • 砂防事業在流域治水框架下,從多層面推進防災工作以降低災害風險,包括:
    1. 防止與降低土砂災害(Hazard)
    2. 減少受災對象(Exposure)
    3. 降低災害衝擊、加速復原時程(Vulnerability)
  • 註:上述三項即對應風險之定義(風險Risk=危害Hazard x 暴露量Exposure x 脆弱度Vulnerability)

防止與降低土砂災害

土砂・洪水氾濫對策 ~與河川事業的聯繫~

  • 有效攔截土砂與漂流木
  • 找出高風險區域

說明: 由於土砂和河川洪水交互作用導致的氾濫災害頻發,故採有效地攔截土砂與流木,推進土砂防災設施的整備。

流域漂流木對策 ~與林業事業的聯繫~

  • 透過砂防事業攔截漂流木
  • 由林業事業進行森林整備

說明: 為了防止和減輕整個流域的漂流木災害,林業事業和砂防事業協同合作,實施整體且高效的流木對策。

綜合土砂管理 ~與河川、堤壩、海岸的聯繫~

  • 海岸
  • 河川・堤壩
  • 砂防

說明: 透過砂防事業與堤壩對策等的聯繫,實現更有效的治水對策與堆積土砂的有效利用。

綠色基礎設施的整備,活用砂防壩進行小水力發電 ~GXSABO項目~

  • 通過與地區居民的合作,進行坡面植生回復等,兼顧景觀,實現防止與減少土砂災害。
  • 支援發電事業者等導入小水力發電。

日本砂防部《令和5年(2023)土砂災害報告》的架構和內容分析

天在台大土木大地組Seminar分享時,學生問我:日本的防災比台灣強在何處?

單就技術面上,我覺得台日差異不大,甚至在某些領域,台灣走得更前面。

但比台灣早40年建立的防災體系,至少2代人所累積的「底蘊」,才是我們尚需仰望之處。

日本的防災機制建立可以追溯到1961年,當時制定了《災害對策基本法》。這部法律為日本的災害防救體系奠定了基礎,明確規範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災害預防、緊急應對及災後復原等方面的責任與義務。

此外,隨著歷史上多次重大災害的發生,日本不斷完善其防災體系。例如,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促使日本政府開始重視防災工作,並於1960年將每年的9月1日定為「防災日」,以提高全民的防災意識和應變能力。這些措施和法律的制定標誌著日本防災機制的逐步建立和發展。

還好,現在有了ChatGPT等AI工具,我們可以更快的掌握日本的優點,並分析及強化自身的能力。

========

 日本砂防部《令和5年(2023)土砂災害報告》的架構和內容分析 by ChatGPT

報告下載:https://www.mlit.go.jp/river/sabo/jirei/r5dosha/r5dosyasaigai.pdf

報告架構分析






根據檔案目次及內容概要,報告主要分為以下幾部分:

  1. 土砂災害發生概況

    • 包括全國土砂災害的發生次數、趨勢(從昭和57年到令和5年)。
    • 最近10年土砂災害的分佈及影響。
  2. 災害原因與類型

    • 涉及台風、大雨、火山活動、融雪等多種引發土砂災害的原因。
    • 以令和5年6月29日的暴雨及颱風事件為重點案例。
  3. 重大災害案例

    • 包括福岡縣、佐賀縣及其他地區的具體土石流及滑坡案例。
    • 涉及災害現場圖片、應對措施及後續影響。
  4. 技術支援與應對

    • 「TEC-DOCTOR」及「TEC-FORCE」的派遣與技術支持。
    • 早期著手的應急措施(如部分申請制度的活用)。
  5. 防災與減災措施

    • 災害相關緊急事業的實施案例(靜岡縣、長野縣等)。
    • 跨部門協作及地方政府的防災行動。
  6. 統計與地區分佈

    • 土砂災害的都道府縣分佈情況。
    • 設施效果的分析案例。

重點內容

  1. 土砂災害的趨勢與影響

    • 土砂災害的發生頻率隨極端氣候事件增加。
    • 受影響地區多為降雨量高或地質脆弱區域。
  2. 成功應對案例

    • 透過部分申請制度快速啟動應急措施。
    • 地方社區積極參與的防災訓練有效減少人員傷亡。
  3. 技術力量支持

    • TEC-DOCTOR和TEC-FORCE提供專業技術諮詢和現場支援,顯示技術力量在災害應對中的關鍵性。
  4. 設施的防護作用

    • 透過導流堤、錨固工程等基礎設施,有效降低災害發生及影響範圍。

強化建議

  1. 加強數據視覺化

    • 在趨勢分析部分增加更多直觀的圖表,例如熱點地圖、年際變化對比,幫助讀者快速理解重點。
  2. 深化案例分析

    • 可增加對應急措施成效的量化評估,如提前避難對人員傷亡減少的具體貢獻。
    • 更詳細地解釋TEC-DOCTOR和TEC-FORCE的干預流程和技術效果。
  3. 統計信息更細化

    • 將都道府縣分佈數據分解到各市町村層級,展示更精細的災害熱點區域。
  4. 提升國際可借鑒性

    • 提及其他國家防治土砂災害的經驗,並展示日本做法的創新性和適用性,增強國際合作潛力。
  5. 引入未來預測

    • 利用大數據或AI模型,對未來土砂災害趨勢進行預測,指導防災規劃和資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