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日本發生多起撤離時因為道路淹水,民眾無法分辨道路及排水溝的位置,導致遭洪水沖走致死的案例。
因此相關的避難指引特別強調:
「即使氾濫水的流速緩慢,水深超過0.5公尺時,即使是成年人也會難以行走,因此在開始浸水後移動是非常危險的。因此,如果無法確保足夠的時間進行避難,或根據水深情況,撤離至預定的避難場所不一定是合適的選擇,此時需要根據自身判斷,進行緊急避難行動,例如轉移至自家二樓或鄰近安全的建築物,儘量保護生命安全(緊急安全確保)。這一點在防止避難過程中的事故等方面至關重要。」
我不確定目前的自主防災社區或防災士的教材是否均已有類似的提醒,如果沒有,建議儘速補上,並透過媒體等各種管道多加宣傳,讓更多的民眾知道。這才是強化災害管理及風險溝通的具體行動,不是嗎?
檢討現行災害管理體系的不足非常關鍵,批判現行防災資訊傳遞方式的作法也很重要;但同時,我們也需要思考如何在現有資源與時間限制下逐步提出並落實具體可行的方案。
參考資料:日本國土交通省「水害ハザードマップ作成の手引き(水災危害地圖製作指南)」
2024年10月山陀兒颱風

左側: 標題:淹水流速很強
描述:淹水流速很強,水深達到膝蓋程度時,即使是成年人行走也會變得困難。作為緊急避難措施,選擇暫時停留在高且堅固的建築物中也是一個選擇(除了發生海嘯的情況)。
右側: 標題:淹水很渾濁
描述:淹水(尤其是洪水)呈現褐色並且渾濁,水路與道路邊緣以及打開的下水道孔洞是看不見的。在不得已移動穿過積水時,應使用棍子確認腳下的安全,確保不會陷入隱藏的危險。
描述:淹水流速很強,水深達到膝蓋程度時,即使是成年人行走也會變得困難。作為緊急避難措施,選擇暫時停留在高且堅固的建築物中也是一個選擇(除了發生海嘯的情況)。
右側: 標題:淹水很渾濁
描述:淹水(尤其是洪水)呈現褐色並且渾濁,水路與道路邊緣以及打開的下水道孔洞是看不見的。在不得已移動穿過積水時,應使用棍子確認腳下的安全,確保不會陷入隱藏的危險。
**標題:**
從實例與實驗數據中得知,即使是成年人在0.5公尺的水深下避難也很困難
**【避難・移動的實例】**
---
**[東海豪雨]**
在東海豪雨水害期間,使用橡皮艇等救助工具避難時,浸水深度超過膝蓋。
(引用:廣井脩編著 (2003)。「2000年東海豪雨災害における災害情報の伝達と住民の対応」東京大学社会情報研究所紀要,第19号,P1-229)
---
**[伊勢灣台風]**
根據伊勢灣台風時避難者的問卷調查結果,浸水深度在成年男性0.7公尺以下,女性0.5公尺以下的情況下,仍可成功避難。
(引用:財團法人日本建築防災協會(2002)。「地下空間における浸水対策ガイドライン」同解說)
從實例與實驗數據中得知,即使是成年人在0.5公尺的水深下避難也很困難
**【避難・移動的實例】**
---
**[東海豪雨]**
在東海豪雨水害期間,使用橡皮艇等救助工具避難時,浸水深度超過膝蓋。
(引用:廣井脩編著 (2003)。「2000年東海豪雨災害における災害情報の伝達と住民の対応」東京大学社会情報研究所紀要,第19号,P1-229)
---
**[伊勢灣台風]**
根據伊勢灣台風時避難者的問卷調查結果,浸水深度在成年男性0.7公尺以下,女性0.5公尺以下的情況下,仍可成功避難。
(引用:財團法人日本建築防災協會(2002)。「地下空間における浸水対策ガイドライン」同解說)